2008年05月12日

經濟學人社論:憤怒中國

這一篇是五月一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社論:憤怒中國。我本來沒有打算翻譯這篇的,因為經濟學人的觀點並不算新鮮:它認為中國鼓起民族主義浪潮可能會傷到自己,就像五四運動學生們本來為凡爾賽和約的國恥而憤怒,結果怒火轉而指向北洋政府。

我改變主意的原因就是看到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中國論壇裏又再一次「解構」經濟學人的社論,不好好翻譯,把這篇文章的英文字一一拿出來查字典,並在每一個字眼裏看到侮辱攻擊輕蔑。(這就是中國人學英語的方式嗎?乾脆不要學了好了,省得生氣。)短短的一篇社論被這樣一解構,讀者昏頭轉向,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我不知道這樣要達成什麼效果,要表示譯者的高級語言能力?還是對廣大讀者判斷力的瞧不起,一定要先下定論加以評判,否則其他人都會變成迷失的羔羊?

Angry China
May 1st 2008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最近世界所窺見的一個張牙舞爪的中國,應該嚇壞的,不只是世界,更是該國的政府。

中國處於一種讓人害怕的情緒中。成千上萬中國人民揮舞著仇視外國的拳頭,這個場景意味著一個即將成為超級強權的國家,也許會變成一股比樂觀主義者曾經希望發生的,更加危險的力量。但是應該感到憂慮的,不只是外國人:一直鼓勵此次民族情緒大爆發的中國政府,也應該感到害怕。

三十年來,脫除了共產主義的外衣,除了統治黨的名稱沒有換外,中國政府藉著經濟的進步來合理化政治的獨斷權。許多中國人享受的是他們的父執輩未能夢想的財富。然而對他們而言,憶苦思甜已經不夠了。他們需要新的目標。

政府的解決方案,就是答應中國會恢復成為世界的中心。因此全國對贏得奧運感到驕傲,而對火炬接力延途所遭遇的抗議感到尷尬。但訴諸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只提供了一個國內民怨的有效發洩口(譯按),而這種情緒可以有效轉移到政府身上。

百萬叛變


火炬接力成為各種抗議團體心目中的中國罪行的抗議焦點:西藏問題、中國人權紀錄、以及中國與為惡多端政權的友好關係。這些又反過來吸引了海外中國人的反抗議,以及中國內部、與網路上的抗議。

中國人民的怒火,聚焦於所謂西方媒體的「反中國」偏見,他們指控西方媒體忽略藏人在三月的暴力行為。從一開始,中國的捍衛者們就譴責西方自由民主的整個架構都是騙局。他們說,使用其原則來批評中國,是完全的偽善。他們提出進一步的雙重標準的證據:西方把最髒的工業輸出到中國,又希望中國控制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陰謀就是阻止中國的經濟成長,並且剥奪新富起來的中國人購買汽車的權利。而隨著美國總統選舉繼續進行,更多譴責中國的聲音應該會出現,美國會把保護主義偽裝為一種反對「逢迎獨裁者」的高貴憤怒。

中國的怒火,較諸上述所謂的西方犯行,完全超出正常的比例。它所反映的是,中國恐懼一個滿腔怨毒、飽受威脅的西方國家決心要阻止中國崛起。奧運已經成為中國獲得世界尊敬的象徵。抗議、批評與抵制的要脅,都被視為西方不願接受、適應中國的一種拒絕姿態。

中國的憤怒無疑是真誠的,然而人民同心齊一團結於政府之後則是一個假象。中國,就像印度一樣,是個擁有一百萬叛亂可能性的土地。許多農民對於他們的土地被貪心的地方官員沒收,拿去蓋大樓工廠,感到非常憤怒。每個地方的人都對於以經濟成長為名,造成空氣、河川、湖泊的污染感到噁心。辛勤工作、誠實的公民對於貪官污吏蔑視他們、只顧自己致富,感到討厭。而黨仍然不顧現成的法律規章,並且公然嘲笑正義。

這就是政府最大的危機。民眾的憤怒一旦激起,可以輕易地轉移目標。這個週末中國將要紀念一個普遍被認為革命轉捩點的事件--1919年5月4日凡爾賽條約羞辱了中國(其中將德國的租界轉讓給日本)。該運動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源之一。現在,就像當時一樣,感覺中國尊嚴受損的抗議可以輕易變成對政府做得不夠的抗議。

記得五四的理想


西方的企業與決政者則舉棋不定。就像奧運的贊助廠商已經付出代價學到的,就在西方的消費者與股東要求他們站起來抗議中國的人權紀錄時,中國內部的企業夥伴與消費者太容易就感到生氣。而西方的決策著也面臨困難的平衡動作。他們要認知中國的確有進步,也提供其公民新的機會,甚至新的自由,雖然還夠不上民主。然而這並不意謂,他們應該要討好中國。西方的領袖有義務提到他們對人權、西藏與其他「敏感」問題的關心。他們不需要三緘其口:到某種程度,壓力是有效的:中國在緬甸、北韓與蘇丹的問題上,都作了小小的讓步。它甚至答應要與達賴喇嘛的代表重開談判。這些事會發生,就是因為外國的批評,而不是不論外國批不批評,它都會如此作。

悲觀者害怕如果中國面臨太多壓力,統治階級的強硬派就會抬頭,壓倒現在掌權的「溫和派」。但就算是強硬派出頭,還是很難看到他們終止三十年的開放過程,再度把中國封閉起來。這個前所未見的現象,這個人口最龐大國家快速融入世界的腳步,似乎是不可逆轉的。我們可以做一些事來讓它的融入更容易:包括改革六十年不變國際秩序架構。但世界與中國必須學會住在同一個世界裏。

對中國而言,意謂著它必須學會尊敬外國人與它交涉的權利,甚至是在「內政問題」上。一個對國外批評更有節度的反應,不只是中國成為世界強權野心的必要之物,也有助維持其內部的穩定;政府也許可以短暫轉移人民對內政的不滿,讓他們把怒火吐到外國人身上,然而這樣的怒氣,一旦被激起了,亦可能失去控制。最後,中國領導者必須學會迎頭處理這些挫折感:環境污染、官員貪腐以及踐踏人權,種種讓該國處於危險情緒的事情。中國人民將會如此要求。




譯按:這一篇文章是經濟學人報導江蘇無錫太湖去年發生藍綠藻污染事件之前,被關的「太湖衛士」吳立紅的妻子許嘉華的近況。2007年4月13日,無錫宜興員警以「裏通外國」、「敲詐」等莫須有的罪名上門將吳立紅強行帶走,並將其電腦、相機及資料一併抄走。8月時他被定以「敲詐」罪。同年11月時再上訴被駁回。今年四月她向江蘇省會南京的法院又提出請願案。然而在此同時,官方雖然關了幾家工廠,真正的污染元兇,包括一家度假村在內,仍然沒事繼續開業,而原來的江蘇省委書記李潮源的仕途並未受到去年的大污染影響,還成為政治局委員。

經濟學人亦指出:中國官方的資料是說「群體性事件」從1994年的一萬件,到2004年已經成長到七萬四千件,雖然政府說2006年的前九個月,速率已經減緩了22%。然而這個數字很可疑。也許反映的是官員們受到壓力而不舉報真相,好建立黨要在2020年達成的「和諧社會」 。過去一年裏,中國內部已經發生第一次大規模的中產階級環境抗議活動:去年六月在廈門為了一家化學工廠的興建,而今年一月在上海則為了延伸磁浮列車的鐡路線。

許女士認為國家的媒體已受到指示,不再提起吳立紅的名字。而環境官員們也確認,要改善太湖的水質將是長期的奮鬥。而經濟學人則警告:要把異議份子、環保鬥士的聲音完全封鎖,也會是另一場長期的奮鬥。




同じカテゴリー(China Watch)の記事

Posted by rosaceae at 23:49 │China Watch
留言

中國人真行,明明經濟學人考量的還是以中國為主體,分析其自身的民氣轉向問題。中國式的眼睛只見到被挑戰的字眼,文中提到中國的排外情緒,完全又在文章裡再出現一次,真是篇優文示範,也完全與文章的內容相映,這更足以見得經濟學人這篇短小的文章完全深入瞭解中國青年在想什麼。
Posted by eau at 2008年05月13日 15:36

這一篇不是第一篇。我注意到《經濟學人》只要一寫中國,就會有人用這種方式為廣大的網民打預防針。

而我懷疑這裏的「有人」就是中國中宣部的高層。

我不曉得經濟學人是否應該考慮出版中文版。

或者我們可以做的,也是萬一在網路論壇上看到這種東西,直接參與反駁?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08年05月14日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