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藐視達賴喇嘛的愚昧

懸鉤子:今天英國報紙的文章兩篇,第一篇是來自達蘭薩拉的採訪;第二篇是《獨立報》的社論。



Financial Times, Published: November 24 2008 02:00
Tibetans warn Beijing on thirst for freedom
By Amy Yee in Dharamsala

博彌領袖們已經決定支持達賴喇嘛長期的政策,那就是在中共的主權下,追求家鄉的自治,但他們表示,他們將會停止與中國的協商,並且假如僵局繼續下去的話,考慮追求獨立。

上星期,在北印度達蘭薩拉的歷史性藏人代表聚會結束時,大約六百名博彌顯示了他們失去了耐心,還有挫折感。

「大多數的人支持『中間道路』。但鑑於中國最近的(行動),我們已經決定不會再派特使與中國方面作進一步的接觸了,」甲日‧卓瑪,流亡政府的副發言人表示。「如果中國不再積極地回應我們的提案,那我們就別無選擇‧‧‧只能追求完全的獨立。」

達賴喇嘛的特使,最近說他們對於這個月在北京的最後一輪談判「深深地感到失望」。他們說中國官員要求他們準備一份備忘錄,然後又不屑其中勾勒出來的圖博自治之路。

在達蘭薩拉,全球的博彌代表們,條列出各種可以形成一個新中國政策的建議。這份列表包括了對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之支持,但也表示,如果在近期的未來,沒有任何結果的話,那麼就會追求獨立。

達賴喇嘛拒絕對代表大會的決議發表評論,他昨天並表示,下個月將會有更具體的結論。

「完全靠人民了。討論仍然在進行,」他說,所指的是本週末即將在新德里所舉行的國際新圖博團體的研討會。

這位諾貝爾獎的得主並沒有參加代表大會,所以代表們可以暢所欲言。他在聽取簡報後,他說,他「很高興大家都自由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達蘭薩拉的記者會上,達賴喇嘛重述了他對於北京談話毫無結果的挫折感,並且說他對中國政府的信心愈來愈薄弱。

然而,他強調他「對中國人民仍然有信心」,雖然許多人今年稍早對於圖博所發生的騷動作出了民族主義的反應。

自從抗議發生以來,達賴喇嘛積極地與中國的佛教徒、台灣人、與北美洲、歐洲、澳大利亞的海外華人接觸。一個海外華人的團體在上個週末並與他討論了三小時,有關於民主、人權與圖博的主張(在中國境內自治)等議題。

「在(三月的不安後),我真的覺得中國的領導班子也許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達賴喇嘛說。「但他們錯過了一個實際的方法。」

「如果他們接受事實的話,我們準備好要幫助他們,跟他們合作。但他們只是更進一步鎮壓(博彌)。現在博日(藏民族)正在經歷死刑一樣的待遇。」

雖然圖博的流亡國會似乎不太可能會在政策上大幅變動,許多人卻已經被上星期的集會所顯現的和諧團結,還有各種生動的討論所鼓舞了。

丹增‧索南,一位電影導演,說他「非常震驚」於獨立的點子居然能在一個主流的場地裏討論。

「在以前,如果你想要獨立,你不能說出來,」索南先生說。「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減輕了他們的重擔。現在你可以談論這件事了。」



Leading article: The folly of spurning the Dalai Lama
The Independent, Monday, 24 November 2008

社論:藐視達賴喇嘛的愚昧

呼籲世界的自由運動採用協商手段,而不是暴力方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如果協商一無所成,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上週末印度達蘭薩拉許多流亡博彌所提出的問題。

在失敗的反叛之後,圖博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逃出中國,已經五十年了。自從那時候起,他自始至終地棄絕暴力,並且敦促協商解決,接受中國宗主權的事實,好換得自治。

七十三歲的達賴喇嘛因為他的溫和主張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中國政府拒絕對他的委曲求全讓步。過去十年來,中國的政策目標,就是孤立他,要求境內博彌批判讉責他,並且藉著經濟投資來切斷人民對他的忠誠,重新對寺院實施政治控制,並且透過漢人移民來消弱圖博的族群人口基礎。

就是最後一樣政策導致了今夏的反叛。也是因為這些暴動,以及多次會談失敗,未能減輕中國統治圖博的壓力,讓這位圖博的最高領袖宣布要召開會議,一部份希望給中國施壓,讓中國採取更妥協的政策,以及折衷年輕博彌要求放棄自治的政策,追求獨立的呼聲。在第二點,達賴喇嘛成功了,達蘭薩拉的全球代表大會,以支持他與他的中間道路政策而曲終人散。

然而,削減圖博獨立的訴求是很難永久下去的。確實,中國政府支持這股潮流,鼓勵激進主義,好將達賴喇嘛與他的支持者分離,然後再等待他的圓寂。這是危險的政策。將溫和派邊緣化,如同我們所知的伊斯蘭世界一樣,只會讓極端份子佔上風,而這種這種人在年輕博彌中愈來愈多。呼籲獨立之聲,與自治相反的,將會愈來愈大聲。北京應該要聽從達賴喇嘛的「中間道路」呼籲,以免事情不可收拾。



同じカテゴリー(報導與評論)の記事

Posted by rosaceae at 00:13 │報導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