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周婉窈: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莫那魯道【轉】

台灣懸鉤子:這是我一向尊敬的周婉窈學姊的近作。類似的話語,我在《遮蔽的圖伯特》(史伯嶺教授之明朝、提耶里多登評〈地方自治〉)裏面翻譯過。然而除了西方的表述之外,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反省。台灣史學界出現了周婉窈學姊如下的文章,再加上台灣最近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也就是莫那魯道的故事),有識的台灣人都感驕傲。我也深以為榮。



周婉窈: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莫那魯道

今天中國的問題出在,在民族主義盛行的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及本世紀初,仍想以武力維持滿清帝國的領域,並支配原帝國架構下的異民族。就此而言,中國的統治是繼承滿清王朝的現代版帝國。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是這幾年經常出現在某類主流媒體的關鍵詞,「莫那魯道」則是今年夏天未演先轟動的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主人翁。這三個詞有何關係?

當然有,但實際上也可以說沒有。讓我們來釐清其間的虛實。

為什麼說有呢?一九七三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撰寫的〈抗日烈士莫那魯道傳略〉這麼說:
我政府為畛念莫那魯道烈士,轟轟烈烈抗日之精神以及堅貞不屈民族之志節,……恭迎靈骨,禮葬於其故鄉,使忠魂英魄,有所憑依。亦足以彰我中華民族之精神……。

這裡寫著:莫那魯道的抗日事蹟「足以彰我中華民族之精神」,而且一直到一九九○年還被南投縣仁愛鄉公所出版的《碧血英風:霧社抗日事件六十周年紀念》所轉錄呢!其命維新。


梁啟超一九○二年的創造物

為什麼說沒有呢?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約在距今六千年前,從華南一帶遷移到台灣;兩千多年後,以黃河中游為祖源地的華夏族群,才逐漸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時間空間兩不相干。至於和「華夏」似同而異的「中華民族」這個詞語,則更是晚起。

「中華民族」是一九○二年,由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兼政治家梁啟超所鑄造的新語詞。讀者讀到這裡,可能要感到不可思議──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很自然地」相信中華民族自古就存在,怎麼可能是新創的呢?實際上就是如此。

二十世紀初梁啟超流亡日本,他發現自己的國家只有朝代名(如漢、唐、宋、明),沒有貫通不同時代的正式國名,於是主張採用約定俗成的詞語,稱她為「中國」或「中華」。那麼,構成這個國家的人群又如何稱呼呢?

日本人將英文「nation」譯為「民族」,梁啟超於是拿來和「中國」湊合在一起,在一九○一年鑄造出「中國民族」一詞,內容指漢族。一九○二年梁啟超以「中華」替代中國,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也還是指漢族。如所周知,孫文早年提倡革命,呼籲「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要推翻滿清王朝,恢復漢族的國家。


繼承清帝國的「新帝國」

但是,清朝是帝國。所謂帝國,通常具有兩大要素,其一,統治集團(或族群)支配異民族;其次,統治領域廣大。推翻滿清之後,漢族要不要這個廣域?要不要繼續支配其他異民族?顯然要。所以後來孫文重新定義「中華民族」,變成包括「漢、滿、蒙、回、藏」五族。講白一點,就是要解決「民國」如何繼承「帝國」領土及其轄下各異民族的問題。

這樣講可能還不夠明白,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假設明朝沒被滿人征服,那麼中國從王朝轉變為「民國」,就是從漢人王朝直接跳接到民國。若是這樣,會有何不同?

首先,今天「新中國」的領土大概就和明朝差不多,也就是漢人傳統居住的區域加上西南非漢民族的地區(不包括台灣)。這樣的領土比清朝小很多,約小三分之二!

清朝多出來的版圖,除了滿人的原居地,其他是清政權在十七、十八世紀征服的非漢地區,透過理藩院統轄,絕不許漢人參與。(當時那種統轄很鬆散,和近代集權國家無孔不入的統制天差地別。)其次,上述這些非漢地區的民族(藏族、蒙古、東土耳其諸民族),除了少數例外,本來就不曾為中國漢人王朝所統治,當然就不會被包括在「新中國」的版圖內。

圖博(西藏)、東土耳其(新疆)諸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如果中華民國(及其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明朝版圖,那麼就不會有今天西藏、新疆等問題,半世紀以上還解決不了。

今天中國的問題出在,在民族主義盛行的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及本世紀初,仍想以武力維持滿清帝國的領域,並支配原帝國架構下的異民族。就此而言,中國的統治是繼承滿清王朝的現代版帝國。亞洲大陸的真正和平,可能要等到民國或共和國放棄帝國,或是帝國被迫成為道地的民國吧。


真的有「中華民族」嗎?

今天台、中當權者的「中華民族」都採用孫文後來的「再定義」,也就是包括舊清帝國轄下的諸非漢民族。但真有這樣一個「中華民族」嗎?如果用英文來理解,就會發現癥結所在。

「中華」的英文翻譯是「Chinese」(似無別的譯法),它可以作為「中國」那個國家的形容詞,凡在中國管轄範圍內的事物都可冠以「Chinese」,例如「中國的鐵路系統」、「中國的藝術家艾未未」;但若用來指稱特定人群時,就卡住了,沒有人能稱西藏人∕圖博人(Tibetans)、維吾爾人(Uighurs)、蒙古人(Mongols)為「Chinese」;台灣的原住民,也不是「Chinese」。也就是說,「Chinese」這個詞若用來指民族,就是「漢人」的意思。


莫那魯道從來不是「中華民族」

以此,當前甚囂塵上的詞語「Chinese Taipei」,基本上就只有兩個意思,其一「中國的台北」,其二「漢人的台北」。如果你不認為現在的台北是「中國(那個國家)的」,那麼就只能取民族義的「漢人的台北」,這裡的台北雖可擴大包括新北市,但可不包括三鶯部落。難怪外國人被弄得昏頭轉向。

莫那魯道生在馬赫坡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他誕生時,清朝還沒真正統治泰雅族,遑論更遠僻的賽德克族。日本是賽德克部落遇到的第一個近代國家。一九○二年梁啟超新鑄「中華民族」一詞時,台灣歸日本統治;孫文重新定義「中華民族」,擴大為包含五族時,台灣仍然在日本統治之下,而且五族也沒包括南島語族。

一九三○年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六社族人起而反抗日本人時,他腦海裡肯定沒有「中國」、「中華」等概念,那麼他的抗日到底彰顯了中華民族精神呢?還是彰顯了賽德克族作為「真正的人」(Seediq bale)的精神?那是一場部落為捍衛Gaya(傳統律法)誓死抵抗入侵帝國的戰爭?還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環?


以上講的其實是歷史學領域的通識,但如果你和我大約屬於同個世代(現齡五十至六十歲),那麼我們在受教過程中吸收的「常識」,會讓你覺得以上的講法很難接受,包括本業是歷史的。


黃帝、炎帝 到底是誰?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教室後面的高牆上掛著一幅長捲橫式掛圖,畫著歷代重要人物,起頭是「黃帝」,最後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彩圖極端匱乏的年代,每天看、每天看,印象深刻極了。後來我和我的先生提及此事,他治中國史,總要笑說我們還知道「黃帝」長得怎樣呢!

黃帝應是某氏族的人格化傳說(不是一個人),這個氏族起源於中國陝西一帶,後來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他∕他們」所屬的華夏集團和東夷、苗蠻集團混同了,黃帝也就成為這些糅雜在一起的人群的共祖。在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論述成形之際,「他」遂成為這個觀念叢非常重要的構成。

「炎黃子孫」的「炎帝」一般人比較不熟悉(我就沒看過他的畫像),若遇到好談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人士,讀者諸君無妨請教他:「誰是炎帝?黃、炎關係為何?」

無論「中華民族」或「炎黃子孫」,在台灣,都是一九四五年的舶來品,嫁接到台灣社會,透過黨國教育成為我們腦海中「想當然耳」的真理。聰慧的武則天就曾質疑:怎麼大家都是黃帝的後代,難不成黃帝之時沒有百姓?

莫那魯道生死於一九四五年前,他和族人在踐行Gaya之後,跨過彩虹橋,抵達祖靈之地時,肯定面見不到黃帝和炎帝。迎接他們的是,美麗的草原、鹿群,以及Utux。



出處:財訊雜誌,原文連結

日期:2011年7月13日


周婉窈教授簡介: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於一九九一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198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負責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古典日文解讀法》等書,並發表論文數十篇。學術論著之外,作者亦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最近出版的暢銷作品為《台灣歷史圖說》。




賽德克‧巴萊的預告片:


相關閱讀:
盧永惠,永誌台灣英雄莫那魯道


同じカテゴリー(報導與評論)の記事

Posted by rosaceae at 22:11│Comments(0)報導與評論
※このブログではブログの持ち主が承認した後、コメントが反映される設定です。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