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5日

必也正名乎!致達瓦才仁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必也正名乎!致達瓦才仁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3月31日跟您公開討論完圖伯特正名的問題,我感覺我有必要寫這封信,以對您的說法提出更進一步的商榷,並闡明我的看法。


您反對西藏正名為圖伯特或圖博,理由有四端:首先,西藏可以擴大解釋為整個青藏高原。就如同中國本來只指黃土高原一帶,可是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大國家一樣。您並且認為國民黨使用「西藏高原」來稱呼之青藏高原,更證明了西藏一詞可以涵括的範圍,就是博伊概念裏的Bod,也就是西方語言概念中的Tibet。其次,西藏這個名詞已經用了幾百年了,圖伯特一詞雖然見諸中國明朝清朝之典籍,可是民國之後就少人使用了。第三,既然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以及整個流亡政府的中文部門)的目的是為了要傳達理念,就沒有必要另創新詞,以免使用中文的人感到混淆。第四,就算我們使用了圖伯特,中國還是可以限縮這個名詞所指涉的範圍,一如中國對西藏一詞所作的一樣。


您的第一個說法,當然是大大地謬誤。作為一個從小在國民黨執政地區受教育的人,我從小到大沒有聽說過「西藏高原」這個名詞,唯一有的專有地名,稱之為「青康藏高原」,而這個詞目前在台灣教育部訂為標準本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裏面還找得到:


青康藏高原
地名。位居我國西南部,平均高度在四千五百公尺以上,面積約二百二十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南為喜馬拉雅山脈,北有崑崙山脈,西為喀喇崑崙山脈,東為橫斷山脈。包括藏北高原、藏南縱谷、青海高原盆地以及西康山地。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塔里木河等大河流的集水區以及水源地。高原上湖泊廣布,其中青海為我國第一大鹹水湖。湖泊沿岸常圍繞廣大的牧草地,為我國重要畜牧地。


從這個解釋看來,「青康藏高原」指的就是一九二零年代以降,國民政府所設立的兩個行省,青海省、西康省,再加上國民黨認為中國也有的西藏,終於組成了青康藏高原。


再看西藏它是怎麼解釋的:

西藏地方
地名。位於我國西部地方。面積一百二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平方公里。地勢高峻,地表崎嶇,氣候乾寒,空氣稀薄。首府拉薩。西藏地方分前藏、後藏,前藏拉薩的布達拉寺是達賴的駐錫地,後藏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是班禪的駐錫地。自中共重劃省區後,西元一九六五年原來的西藏地方增加了西康省金沙江以西的地區,合稱為「西藏自治區」,政治中心仍在拉薩。


這個解釋,很清楚地顯示在國民黨的定義中,西藏就是指衛藏,而且他們所定義的「西藏地方」比今日的「西藏自治區」還小。所以您說國民黨認為西藏的範圍可以擴及整個青藏高原,此說顯然無據。


第二點,您所說的圖伯特一詞的起源早在明朝,亦屬錯誤。其證據除了藏學家史伯嶺教授已經提出來以外,中華民國教育部欽定的字典裏也講得很清楚:

土伯特
地名。為西藏 Tibet的清初音譯。見「西藏」條。或譯作「圖伯特」。



圖伯特一詞是清朝才出現,而非明朝。這一個區別不能小覷,著實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的博巴可能認為明朝與清朝都是中國,沒有什麼不同。可是明朝與清朝的博巴,甚至漢人,都很清楚這兩個皇朝是不同的。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官至湖廣參政的王泮,在一五九四年所繪的《天下輿地圖》裏面還稱呼成都以西之地為「吐蕃」、「小羊同等國」。為什麼到了清朝會出現「圖伯特」、「土伯特」、「土伯忒」、「土白特」等音譯?其原因稍微想一下即可明白。因為滿清是征服王朝,它以六部九卿、十八行省治理中國本土,然而蒙藏事務屬於理藩院及內務府,六部九卿無權插手,奉行的是一種雙軌的制度。【1】  因此,前述種種音譯名稱,其實來自與滿洲統治者親近的蒙古人。而中亞地區各國各族,如史伯嶺教授所闡明的,早在公元八世紀以來,一直都把這整個地區稱之為類似於「圖伯特」的名稱,更是把「圖伯特」這個名詞傳到歐洲各國去的濫觴。



圖解:明朝湖廣參政王泮於一五九四年,明朝滅亡之前的五十年所繪的《天下輿地圖》裏,清楚地標識出「吐蕃小羊同等國」,就在成都以西。


圖伯特這個名詞雖然早在清初有所記錄,到民國也一直有人使用,正如您所指出來的,使用者愈來愈少。其原因當然非常明顯,當時治理中國的國民政府為了擴張領土,以更穩固地掌握邊地,開始給青海與西康設置行省,顯露了它侵吞蠶食博巴家園的野心。(民國時代四川的軍閥與「西康省」之康巴發生了多次戰爭,都是為了領土劃界、土地糾紛,我想您不會不曉得。)自然而然,圖伯特這種滿洲人蒙古人的用法與名詞,驅逐韃虜以後的國民黨人、中國知識分子可能也會刻意地予以拒絕,再加上他們的帝國主義心態,自然不會認為西康與青海跟西藏是一體的,必然得分而論之(兼分而治之),西藏一詞也就不可能包括上述兩個「中國行省」了。


所以當您堅持達蘭薩拉在所有的中文文宣裏,Tibet一詞必須翻譯成「西藏」的時候,很明顯地是在自我縮限,心甘情願地遵守了從清朝嘉慶以降一直到今日,西藏只指衛藏,也就是博巴觀念中的「圖伯特中部地區」,從來沒有被中國人(不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認為可以擴及整個圖伯特高原的事實。


您堅持以西藏一名來指稱整個圖伯特,其荒謬的程度,我打個比方:就好比日本在侵略中國的時候,在南京扶植了親日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滿洲則成立滿洲國,這個情況不幸持續了六十年。日本政府覺得這些地區它已經順利統治了那麼久,退到四川重慶的國民黨政權已不能再以中國自居,而是必須稱為「四川地方」、「四川地方政府」,簡稱為「蜀」,所有四川地區的人為「蜀人」,其他與「蜀人」系出同源的民族,一律稱呼為「蜀族」,屬於二等公民。國民黨人聞言,認為為了要跟日本人作更好的溝通,那麼自稱「四川」也無妨,「蜀人」、「蜀族」也可以接受。


在這個假設的情境裏,幾乎可以輕易推論的是,國民黨人就算願意,他們也不敢成為千夫所指的賣國賊。(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顯示他們比國民黨更愛國,更不會接受。)他們反而會更加堅持自己的原名,然後指控日人此舉乃是典型帝國主義的無恥侵略行徑,忙不迭向國際社會控訴,讓殖民者覺得理虧心虛。


那為什麼一個博巴如您,居然會認為接受帝國主義的中國所使用、縮限(說直接一點,就是矮化)的名詞,是一個值得捍衛,值得堅持,您甚至甘冒大不韙,不顧國會的正名決議,一定必須使用西藏到底?這是一個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方。

(一個在臉書上跟我聊天的博巴說,「既然中國人也不習慣博巴閙著爭自由,那麼我們就不鬧不爭好了」。老實說,這樣的說法不正是您說的「博巴不追求基本人權,只要生存」的論調?您是認為只要逆來順受,中國就會讓步麼?這就是流亡政府的策略麼?難怪我們當天討論會的三位與談人都對您的說法大失所望。)


您不但排除眾議,也不願意考慮、甚或提起其他博巴的正名心聲。我想請您正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工作的瑪交巴塔啦,他在網路上鼓吹使用「圖伯特」一詞已有數年之久,甚至開設了三十個部落格來講這件事。 【2】

我更想要指出,正名之議不是現代博巴才有的想法。早在一九四六年,在國民政府的國民參議會上,就有巴塘人格桑澤仁等八人提出將「藏族」正名為「博族」一案。【3】 蒙藏委員會使出推託伎倆與官架子,表示此案雖有道理,可是「藏族」為全國(亦即中國)沿用已久,改名似有未便,並將此案推給教育部,讓他們請民族學者決定。 其中「中國尊,西藏卑」的心態、毫無「名從主人」的尊重意願以及自大顢頇已昭然若揭,絕對是所有博巴都應該了解體認,並且群起抗議的壓迫與不正義。當時的格桑澤仁大概不會想到時隔不及百年,博巴後人就已經決定自廢武功,為了遷就中國,連族名都可以不必堅持了。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達瓦先生您現在所派來的地方,是曾經發生過原住民正名運動以及台灣正名運動的地方。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明白「名從主人」、「尊重當事人」的重要性。正如淡江大學施正鋒副教授所指出來的:

一般人往往以為名字只不過是符號而已,就好像語言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罷了,彷彿是沒有甚麼好計較似的,這是錯誤的看法。人有人名、族有族名、國有國名,它不只是用來給他人辨識用的標籤而已,更是用來告訴別人:「我希望你如此了解我」,也就是自我「認同」(identity) 的象徵。


因此,今天博巴想要叫自己的國家什麼名字,我們作為非博巴,也只能尊重。您不喜歡圖博(or圖伯特),認為「圖」這個字不出現在博蓋裏,並非博巴自稱自己的國家之名。那麼,我會認為,那麼「博域」也可以,「博迥」,「確喀頌」也可以。重要的是,您以代表博巴的身分,向台灣人作出如何正名的主張,我們都會接受。甚至您要堅持使用西藏,台灣人也不會多說什麼,因為您已清楚地表達了,「西藏人希望台灣人這樣了解他們」。


只是,我請您捫心自問,西藏一詞是為了博巴長遠的利益著想嗎?您一個人武斷地自認可以代表所有博巴,專斷地決定了所有博巴的國名,您如此作法,究竟獲得了誰的授權(mandate)?其民意基礎又何在?您對得起先人正名的努力與苦心嗎?未來的子子孫孫就該這樣永遠屈從,以中國人的意旨為意旨?


那天散會後,與談人何澄輝問我一個問題,他問我,您是在哪裏受教育的。我回答,中國。他說,難怪。我知道他大概是認為您受到您所曾經受的教育之洗腦,假如不是如此,無法解釋您為什麼會對有兼具有佔地野心與帝國主義的中國所取的名字如此甘之如飴。我只能再度提醒您施正鋒教授的話:

如果是在外來統治君臨之際,名字的更易無非想要切斷被統治者的文化根源,因此,改名是同化政策的第一步。


就如同目前圖伯特境內所出現的康定、久治、西寧這些地名所暗示的,外來統治者正忙著切斷被統治者的文化根源,其心昭昭。我嚴正呼籲,請您再三思!


台灣懸鉤子敬上




註釋:
【1】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2009年,第145-146頁。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593460100goif.html

【3】「藏族參政員還就藏族、藏區的其他事務提出過議案,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藏族名稱問題的提案。在四屆一次大會上,格桑澤仁等8人提交了「請明令改稱『藏族』為『博族』以資正名案」,認為「藏」或「西藏」都是地名,「若以族別言之,其人民自古迄今均自稱為『博』」,要求政府明令將「藏族」的名稱改為「博族」,「西藏」及「藏」專作地名,「明令廢止番子、蠻子、古宗等稱呼」。蒙藏委員會很快對於此案作了回覆,認為「以『博』為青康藏一帶土著人自稱,其族之名稱昔時『土番』『番』與『土伯特』之『伯』皆係『博 』之音轉,至『西藏』之『藏』則係因藏布江而得名,僅能包括前後兩藏。國內人士持此見解載於各種刊物,已數見不鮮。原議案請改稱『藏族』為『博族』,不為無據。惟藏族二字沿用已久,且為全國人民所習聞,若根據少數人意見由政府明令更改,似有未便」,因此擬請行政院將原議案交給教育部,在徵詢國內民族語言學者們的意見後再作決定。」見http://www.tibet.cn/periodical/xzyj/2001/04/200706/t20070622_258142.html



同じカテゴリー(必也正名乎)の記事

Posted by rosaceae at 09:22│Comments(66)必也正名乎
留言
達瓦才仁先生的回應:

您好!謝謝您的來信,,,,有關正名的事情,我並不是反對使用圖博特,或是土伯特等等,但反對使用"圖博",

因為前者有歷史根據,而且和英文以及突厥系統的語言,印度系統對西藏的稱呼都相對稱,,,

但"圖博'是新造的概念或稱呼,沒有歷史根據,沒有現實基礎,當然也沒有那個詞典收錄,因此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不是對不對的問題),

同時我也反對放棄使用西藏或者是承認中共對西藏的定義.....

因此,我贊同使用圖伯特,並將這個概念和西藏視為是同一的,或者說是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稱呼,,,,

好的,我會抽空仔細看您的文章,並就此詳細提出我的看法....可能要一段時間,,,,謝謝.....達瓦敬俱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11年04月15日 18:10
达瓦才仁说的有道理,西藏的正确含义应该与图伯特一样,是需要坚持的。如果完全放弃“西藏”的名字,反倒使会它的正确含义永远被中国人愚弄。
Posted by 伤心玉树 at 2011年04月17日 22:33
請問樓上的這位先生/女士:

西藏的正確含義是指什麼?

是這個嗎?

西藏地方
地名。位於我國西部地方。面積一百二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平方公里。地勢高峻,地表崎嶇,氣候乾寒,空氣稀薄。首府拉薩。西藏地方分前藏、後藏,前藏拉薩的布達拉寺是達賴的駐錫地,後藏日喀則的札什倫布寺是班禪的駐錫地。自中共重劃省區後,西元一九六五年原來的西藏地方增加了西康省金沙江以西的地區,合稱為「西藏自治區」,政治中心仍在拉薩。

中國人從來沒有愚弄你們,是你們在愚弄自己吧?!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11年04月19日 07:08
有那么几个天生当奴隶的家伙,死命守护着主子赐予给奴隶的代码--“西藏”,而且还学起天朝,动不动就代表别人。

“西藏”二字本身就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他们给这个词下了什么定义,我们又怎样去理解这个词,都不重要,总之对我们没有益处。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4月21日 16:07
有些台湾人用“图博”,第一次听着确实有点怪,但绝对可行。台湾和中国在地名翻译上本来就不同,New Zealand,中国译成“新西兰”,而台湾则用“紐西蘭”Australia,中国用“澳大利亚”,台湾用“澳洲”诸如此类,多不胜数。以后就算大家都用“图伯特”了,台湾还是有权利称我们为“图博”。

说俗点,人家看得起你,把你从中国或者中国西藏中区分出来当成一个国家,叫你“图博”,你们却给脸不要脸。

最有意思的是,你们反对放弃使用中国人起的名字----“西藏”,却又不承认中国人对“西藏”的定义,这可是活脱脱的“阿Q精神”啊!望三思,三思,再三思!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4月21日 16:26
“西藏”兩字是外來侵略者刺給我們國家心臟的一把刀,還這把屠刀當成萬年的國寶,實在窮詞到脫褲。請達瓦才仁盡快消毒你大腦中的共毒吧,若無法做到,請你不要代表我這個個體的吐蕃特。你不喜歡“圖博”是情有可原,因為你一直力排眾議,固執己見,甚至威脅逼人的不擇手段達成無知的私慾。所以周嘉才讓利用“圖博”兩字來抗議你自以為是的姿態及不講理霸氣。今天時間有限,改天我會寫一篇文章讓大家來過目評斷。
美西安多瓦
Posted by 美西安多瓦 at 2011年04月25日 11:11
全世界殖民統治下自由的很多國家正名,若韓國的漢城正名為首爾,印度的孟買正名莽北,舉不勝數。為什麼達瓦這個官僚跟隨共產黨的調調一樣,流亡政府因該撤換他,送回他主子老共的賊窩吧!我想這篇文章翻譯成藏文發表在藏語論壇,我想大家絕對會支持台灣懸鉤子的看法。
Posted by 理塘巴 at 2011年04月25日 13:08
“西藏“ 两字在历史上没有根据的。 这两字是从20世纪才应用在中共的词汇中。 而且,”西藏“并不包括藏族居住的三分之二。 吐薄特历史上包括整个藏族居住区,也现在所称的青藏高原。

从历史上讲,我们应该称整个藏区为吐博特。 任何其他捏造的名字应该取消,而且不能使用。 从现实考虑吐博特是唯一凝聚藏人的核心价值。
Posted by 雪子 at 2011年04月25日 13:16
我不同意雪子的觀點,吐蕃特不是凝聚藏人的核心價值,而是藏獨們夢寐以求建立吐蕃特國家的狂想。西藏是我中華民國的固有領土,達瓦同胞加油,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的民運。
Posted by 中華兒女 at 2011年04月25日 13:27
藏族人们需要的是自由,当以和平的方式争取不到自由的时候,建立一个吐薄特国是唯一的选择。

谢谢中华儿女的指导。
Posted by 雪子 at 2011年04月25日 13:34
致達瓦才仁,



如今借懸鉤子小妹的文章說兩句, 達瓦次仁在達賴喇嘛辦公室工作期間和編輯西藏通訊的時期,幾乎壟斷了流亡社會中文雜誌和網絡的編輯和發布。這些年達瓦次仁作出了很多貢獻,花了不少時間。但是,一碼事是一碼事,他個人品性比較剛烈急躁,有時甚至獨斷專行,缺乏聆聽的習慣。許多事情有錢考慮的地方,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他一直主張用西藏這個莫名其妙的殖民用語。

達娃次仁隨生於博特,他連博特文都讀不順,更不用說寫了,但是不是他個人的錯,這正是他接受中共教育的結果。所以達瓦才仁沒已經長期在流亡社會中推廣了,堅持使用文西藏一詞。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現在是時候反名歸正的時候了。

我也看過不少有關“西藏”一詞的書和論文,總的來說這個詞彙非常不適合博特使用。“西藏"這一個詞被廣泛推廣是1936年之後。在1928年之前出現的平率很低,包括中國報紙都用吐蕃 或 蕃地 一詞 又少許也使用生蕃、熟蕃、野蕃等不友好的詞。上海知名的報刊雜誌《良友》画报、《中华》画报和上海《申报》等都在用”蕃地“。

在1912年之前的滿清帝國時代的宮廷文獻幾乎使用蕃(bo)一詞。稱呼博特的出家人為“蕃僧”,稱博特文為“蕃文”等等。只有十八和十九世紀世紀晚期,博特比較衰敗而四面受敵,內憂外患的時候,大清國有力圖滲透博特卡瓦堅。便直接部分的稱呼博特為烏斯藏(雅魯藏布中央地區),也少量出現過“西藏”一詞。單獨稱博特東南部分的康(Kham)為“西康”,滿清皇室後來漸漸真誠修行佛法後對博特態度也轉為政治,軍事利益驅動的表達和安排。

Bod一詞在博特帝國時代起到民族身份是通用的。使用了千年以上的自稱。大量古代文獻,包括佛教文獻,印度文、蒙古文、阿拉伯文、厄爾讀文、克什米爾文、尼泊爾文、滿文、日文和大量的漢文歷史文獻中通常都音Bod為基礎的稱呼。如印度人稱博特國家為Bhudra or Bhutra,蒙古人稱博特國和博特人為Tubhot.

我這裡使用“博特”一詞基於它的標準發音"Bod"一詞而來的。博特西部人(包括拉薩),特別是農民只發Bo的音而未能把後加字音“t”的音發出來。這好比就是很多黑人說英文的時候把好多音節都口語化而吃掉了。博特的廣大牧人社會和東方和北方的發音就像是英國人的口音,會把單子單詞的音清晰完整的發出來。

這一點需要注意,是常常被人忽略掉的。原因之一是博特(指國家和人)流亡者逃出去的大多數人是西部人,東部地區的五十-六十年代的逃亡的博特巴(特指人)大多都死在路上沒有逃出去。所以博特伊葛(指文字)轉寫英文音的詞彙出現了很多莫名的很多口頭話的詞。如,博特常用的“扎西德勒”一詞就成了“塔西代勒”,原文是 bkra shis bde legs 寫成了 Tashi Dele 連最後的Tashi Delek中的"k"發音也發佈出來,比較接近的音應該是Drashi deleg。以上的錯誤如同漢文稱John 為“約翰”一樣奇怪。
Posted by Momo at 2011年04月26日 06:14
糾正:

滿清皇室後來漸漸“不”真誠修行佛法後對博特態度也轉為政治,軍事利益驅動的安排。
Posted by momo at 2011年04月26日 11:38
達瓦次仁有個慣性就是強詞奪理,欺上瞞下,不問是非的文字大手.假如我沒有記錯,1994年吐蕃特流亡國會通過決議"西藏"正名為吐蕃特.此案提議者是安多議員豆凱次仁(原青海人民廣播電台資深記者,他中藏雙語程度俱佳),為此達瓦氣急敗壞,暗藏在樹林中亂石攻擊豆凱次仁議員,流血過度差點喪命.也是吐蕃特流亡以來官員攻擊議員的首例.當時震驚印度社會.其後幾年後達瓦的同事白瑪(外交部藏文"吐蕃特自由"周刊編輯)公開要求與達瓦辯論"西藏"正名議題.結果達瓦晚上尾隨白瑪之家,用木棒打昏白瑪後用力掐住白瑪喉嚨不放,鄰居發現後達瓦明眼說瞎話"是印度人攻擊他".達瓦流氓本色他家鄉玉樹結古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青海警專肄業後玉樹結古鎮當刑警,曾經把兩位牧民吊掛在車庫一天一夜,差點死掉.後來玉樹鎮上的小伙子們看不慣給他教訓過.不久達瓦跟當地的流氓團伙結合打死一人受傷兩人.之後已大流氓為首主犯判刑7年於斯朗(西寧市).釋放後當地人民不服輕判達瓦,在無處可走之下逃亡印度.但他到印度後就說不一樣版本.但達瓦流氓的本心難改.為此我想大家了解達瓦不是有理想的藏人,而是中共服血的一頭野狐豺狼.
Posted by luntak at 2011年04月26日 11:55
希望 Tibet 早日脫離中國那個爛政權,舉行一個公民投票,看是要叫什麼都可以。
該稱呼什麼,由全體公民決定不是更好?由各派主張上台發表一下理由,讓公民決定。如果還是讓領導者一人決定,那不就是專制政權了嗎?
Posted by 何必問 at 2011年04月27日 17:12
达瓦才仁喜欢以拳头解决问题,还是让他回到中共体制下从事他所熟悉的刑警工作吧!达瓦才仁粗暴蛮横的性格以及不让图波特正名,且横加干涉和因此而暴力袭击提议正名的个人等行为,与尊者达赖喇嘛以和平、慈悲、非暴力的原则相矛盾。所以,请达赖喇嘛办公室和噶厦政府考虑辞退达瓦次仁的有关工作。达瓦才仁也可能涉嫌在图波特本土玉树虐待被捕图波特人致死的事件,希望流亡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调查,换民众一个真相。
Posted by 反对专断 at 2011年04月27日 23:46
我當天也是座談會的與談人之一,必須要說明:
1達瓦那天很清楚並不贊成圖伯特,堅持用西藏,現在變成「反對圖博」,台灣圖博之友會命名時,如果我沒記錯,也曾徵詢過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的意見,並且被告知流亡國會曾經決議使用此名。圖友會使用圖博一詞目的在於不願意使用西藏,其間考證或有不察,但基金會給的訊息也太混肴了,令人無法適從。應有一個說明。
2.以上有很多博巴對達瓦的指控令人非常震驚,達瓦本人宜出面說明,若有誤解更宜澄清,達瓦是達賴喇嘛在台灣的代表,此事非同小可。
Posted by Meili Chow at 2011年05月10日 17:24
我觉得那些指控有点过了。大家就事论事,我是很讨厌他发疯似的守护“西藏”这个怪名字,但现在大家把这件事给扯得太远了。光靠“听说”不足以鉴别一个人,那个什么“豆凱次仁”也不是什么好鸟,当年在印度那里时贪了一大笔钱后跑到美国去了,Dharamsala的安多们都知道他的丑事。

从这个“命名”事情上,可以看出达瓦次仁愚昧而且偏执,大家也都毫不客气地围攻他了,相信他会重新看待“命名”问题,但那些“听来的”东西,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当董事长也是凭着自己的本事。

个人认为达瓦次仁没必要对上面的指控做什么说明,倒是给大家交代一下凭什么代表大家,霸道地用“西藏”。

大家就事论事,就事论事!!!
Posted by 白旦 at 2011年05月10日 23:01
回覆台灣懸鉤子的公開信

一、背景說明

日前很榮幸地參加懸鉤子《龍在西藏》在台灣的新書發表會,因為該書和她的另一個佳作《被遮蔽的圖伯特》一直都是我想要先讀為快的兩本書。
發表會上不少人對於西藏民眾選擇「中間道路」提出了一些看法,認為那並非真正代表西藏民眾的選擇等等。這種說法並不新鮮,其言外之意是達賴喇嘛並不是真正代表西藏民眾的意志,甚至隱含著西藏民眾除了唯命是從外不懂得自己抉擇等。因此,我感到有責任需要做出說明──「中間道路」是西藏民眾透過民主程序做出的決定,而且,西藏民族並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蒙昧。正如顙東仁波切曾指出︰「有很多人攻擊接受達賴喇嘛理念的民眾是『迷信』、『不會獨立思考』、『不負責任』,那是對西藏民眾不敬的言論。」
達賴喇嘛於今年3月19日在達蘭薩拉的講話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西藏人所以選擇「中間道路」是因為:「這是我們對諸多元素通盤考量後慎重作出的決定。最主要的是,我見過許多西藏境內的知識份子和年輕人,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見過很多人,他們都異口同聲地指出︰中間道路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並贏得眾多華人知識份子的支持,是確實可行的途徑。我們這邊有一些人,嘴上常掛著西藏境內民眾希望西藏獨立的言論。當然,如果不經過任何思考地回答你要獨立還是自治的問題,則肯定會選擇獨立。如果獨立可以在街道上隨意撿拾或取得,則當然沒有問題,可實際並不是這樣。因此,需要對諸多原素進行考量後做出決定。」
達賴喇嘛因此要求那些人︰「不要再不經思考地宣稱-境內的廣大西藏民眾要求獨立,是達賴喇嘛反對獨立等言論。」
懸鉤子的公開信中談到一些人對我的言論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針對上述內容,則我仍會繼續堅持,因為對此作出說明是我的責任。但如果是針對我對「西藏」概念的說法,則可能有些誤會,當然主要的責任是我沒有解釋清楚,我就藉此機會簡略說明如下:

二、「西藏」代表的是王朝

很多人一說到「西藏」,第一個想法就是從藏文「藏」(Gtsang)的意義解釋,這沒有錯。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明顯的事實,那就是中文「西藏」所指不論從內涵或外延,從來都不是藏文Gtsang的意思。

就現有資料而言,「西藏」第一次出現在中文裡,是西元1575年5月15日、明朝萬曆三年的史料中︰「蓋許之建寺,則西藏一路往來自由,聽之奉佛,則南北諸番交通無禁。」(見梁本、館本的《明實錄》卷三十七,頁2-3。)那時間正好跟西元1565年建立的西藏藏巴王朝是同一時期。藏巴王朝定都日喀則(藏地方的首府),藏人因此稱其為藏巴王朝,中文史料則普遍稱為藏巴汗。

因此,唯一的解釋是「西藏」是由當時的王朝名稱所衍生。再聯想到中文史料稱「大夏國」為「西夏」。將藏巴王朝視為朝代名稱並冠予方位,也就順理成章稱為「西藏」了。簡而言之,西藏的產生過程是︰地區名→朝代名→西藏,或者說︰藏→藏巴王朝→西藏。所以,「西藏」一詞直接對應的是「藏巴王朝」,而不是藏巴王朝的詞源「Gtsang」這個地區名稱。

中國藏學家陳慶英認為「西藏」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朝滿文奏章中,應該是滿文「西部藏」意思的漢譯。雖然如前所述,滿文檔案的「西藏」並非是第一次出現,但上述兩個來源相互並不矛盾,或者說具有互補性。因為滿清和西藏初次建立聯繫的時候,西藏還在藏巴王朝末期,達賴喇嘛的代表到盛京見滿清皇帝時,滿清皇帝的回禮中就有給藏巴汗的信件和禮物。這其實也反證了「西藏」是源於藏巴王朝的,因為除了藏巴王朝,實在找不到理由說明為何在明朝大臣或滿清皇帝的視野中竟然會出現「西藏」這個詞彙。正如漢族的稱呼源於漢朝,唐人的稱呼源於唐朝一樣,西藏這個稱呼也源於西藏歷史上的藏巴王朝。而達賴喇嘛領導的噶登頗章政權就是在推翻藏巴王朝後建立的。

另外,不論何時,「西藏」從來都沒有用來指稱「Gtsang」地方。同樣,不論何時,「西藏」一詞都能夠實現「民族和地域」的雙重指代功能︰西藏人=西藏民族,西藏語=西藏民族語言,西藏服裝=西藏民族服裝等等。此外,正如十七條協議的前言中多次出現「西藏民族」這個概念,表明共產黨也並不認為「西藏」只是一個地區的名稱。

如果說歷史上「西藏」的範圍曾有大有小,那只是根據藏民族建立的政權所控制地方之大小而隨之發生變動。
還有,西藏一詞並不是到國民黨時候才普遍使用,而是在滿清中後期就已經普遍使用。我記得乾隆皇帝立在拉薩的石碑中,就已經是「西藏」和「圖伯特」混用,而且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從那以後,滿清的資料中一般都以西藏稱呼之。在此之前,稱呼「西藏」的較少,但不是沒有,如西元1699年滿清將領岳升的奏章中就寫「臣查打箭爐各處地方,向系藏人霸佔。」等。而一直到七世達賴喇嘛為止,西藏政府的統治範圍是包括整個西藏三區的。
其他還可以舉出一些理由,但我覺得以上就足夠了。

三、我不反對使用「圖伯特」,但反對取代「西藏」。

我的一些朋友也不喜歡使用「西藏」這個概念,我都是建議他們使用圖伯特。因為這是從西元八世紀開始就有的稱呼,第一次是出現在西元八世紀回紇汗王(現維吾爾或廣義的突厥)的碑文,而且也與英文等直譯相配合。
但我反對一些人主張的用「圖伯特」取代「西藏」的觀點。這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是沒有意義。 因為,不論「圖伯特」或「西藏」,翻譯成藏文都是「bod」。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圖伯特」或「西藏」的內涵外延只能根據藏文「bod」來定義,這就足夠了。
而且,在中文史料中,「西藏」也使用了幾個世紀,難道在此期間中文史料中的「西藏」所指的竟然是只有幾十年歷史之共產黨的「西藏自治區」或是範圍更小的國民黨的「西藏地方」?抑或是藏文的Gtsang地方?近代而言,《十七條協議》有藏中兩種文本,「西藏」與對應的「bod」所指的難道是「西藏自治區」?或是國民黨的「西藏地方」?
再往後,聯合國曾透過有關西藏的決議,中文是聯合國的法定用語,決議中文版使用的是「西藏」這個詞彙。難道我們認為聯合國透過的有關西藏的決議所涵蓋的範圍只有「西藏自治區」或是「西藏地方」?而另一個問題是︰簽定十七條協議或聯合國透過決議時,「西藏自治區」還連個影子都沒有,而「西藏地方」不僅範圍比「西藏自治區」小將近一半,而且主張這個概念的國民黨已經被趕出了中國。
如上述,我並不反對使用「圖伯特」,正如滿清皇帝在拉薩的碑文中那樣,「圖伯特」和「西藏」可以並用,因為兩者都是外民族對「bod」的指稱,並不存在高低上下的涵義。也因此,我反對以「圖伯特」等來取代「西藏」或廢棄使用「西藏」。
另外,我反對西藏議會使用「圖博」的決議,認為「圖博」這個詞彙是一個沒有歷史根據或現實基礎的人造概念。中文史料上從未使用「圖博」這個詞彙,這是一個憑空人造,沒有人知道出處,也沒辦法望文生義,更沒有被任何辭典所收錄的新詞彙。

懸鉤子質問我:「我請您捫心自問,西藏一詞是為了博巴長遠的利益著想嗎?您一個人武斷地自認可以代表所有博巴,專斷地決定了所有博巴的國名,您如此作法,究竟獲得了誰的授權(mandate)?其民意基礎又何在?您對得起先人正名的努力與苦心嗎?未來的子子孫孫就該這樣永遠屈從,以中國人的意旨為意旨?」
對懸鉤子的質問和公開信,我發自內心地充滿感激,因為其中表現的是對西藏一片真情摯意的關懷。同樣,我是一個西藏人,我對自己的立場有明確的認知,這不會受在中國或在台灣或美國受教育所影響,我們的任何選擇都要考量歷史、現實以及西藏民族的長遠利益等不同層面。也因此,我才會強烈反對西藏議會有關使用「圖博」(注意,不是「圖伯特」),停止使用「西藏」的決議。當然,我提出反對意見不需要誰授權,因為這是我在行使言論自由。自然也談不上武斷,因為我沒有這樣的權力和資格。正如我前面指出的那樣,流亡西藏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反對意見和理由。當時,支持和反對雙方之間進行過辯論,開過研討會,也曾分別寫辯駁文章等,這一切以後,西藏流亡政府和議會接受了我的意見,繼續使用「西藏」一詞,僅此而已。
台灣由於西藏流亡議會曾通過的決議而陰差陽錯地普遍使用「圖博」,這是一個錯誤造成的誤解。當然,現下有不少人將其視為台灣抵制中國本位主義的符號,如此則又另當別論了。

四、有關正名

懸鉤子的信中談到了正名問題,而且非常正確地指出︰「就如同目前圖伯特境內所出現的康定、久治、西寧這些地名所暗示的,外來統治者正忙著切斷被統治者的文化根源,其心昭昭。」
清人龔自珍在《古史鉤沉論》中說︰「滅人之國,必先滅人之史,史亡則國亡。」 懸勾子上述切斷文化根源等,其實就是「滅史」的表現之一。
大部分被統治、被殖民的民族都只能面對這一切,就像台灣原住民在日據時代改日本姓名說日語,國民黨蔣家時代改漢姓說漢語一樣,很多被滿清國民共黨統治地區的藏人也被迫起漢姓漢名;不論滿清國民或共產,他們在佔領西藏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設立官府和建立學校,官府代表征服,學校則成為消滅自己的民族史、灌輸統治民族歷史和價值觀的同化(滅史後的結果)工具。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消滅西藏民族。
「滅史」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讓其完全消失;另一種是改頭換面,留其殼,改變其內涵外延。而中共對「西藏」採取的恰恰是後者。如前所述,「西藏」得名於藏巴王朝,是一個西藏的朝代所衍生出來的概念,但中共卻極力避免提及或掩蓋這個事實和過程,而是取其與藏文「Gtsang」的聯繫,並且強化之、等同之,給人一種西藏的範圍僅限於「Gtsang」或所謂「前後藏」地區,以及史料中西藏的活動範圍僅限於「Gtsang」地方的印象,從而使其「分而治之」西藏的政策合理化等。
簡單地說,如果西藏人贊成棄用「西藏」,就等於承認中共對「西藏」的解釋;就等於承認中文史料中記載的「西藏」,以及十七條協議或聯合國決議等所有出現中文「西藏」詞彙者,其所指範圍僅限於西藏自治區或「Gtsang」地方。那怕僅僅是從功利的角度而言,這樣對西藏又有什麼好處?

綜上說述,「西藏」這個詞彙本身,並不是「兼具有占地野心與帝國主義的」的辭彙,也不是「帝國主義的中國所使用、縮限(說直接一點,就是矮化)的名詞」,相反,它實際上表現的是西藏歷史上的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一個獨立的政權。也因此,不使用它,承認中共對此的定義,漠視或放棄它原來所具有的歷史涵義等,那才是真正的「以中國人的意旨為意旨」。

五、其他的一些問題

信中談到「這樣的說法不正是您說的『博巴不追求基本人權,只要生存』的論調?」
我不知道我的原話是否表達清楚。我平常所說的是「西藏人追求的還不是人權,人權對西藏人而言是奢侈品;西藏人尋求的是民族的生存。」我還會強調︰「人權是活的好不好的問題,而對我們西藏民族而言,面臨的問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如果這個論調有什麼問題,那是我的責任。

公開信中還談到:「當時的格桑澤仁大概不會想到時隔不及百年,博巴後人就已經決定自廢武功,為了遷就中國,連族名都可以不必堅持了」。
這個世界的絕大部分民族都有自稱和他稱,這兩者並不一定是一致的。如中文的「土族」,藏語稱為「霍爾」,蒙古人稱其為「白韃靼」,他們自稱則是「蒙古爾」。我想,不會有人要求中國人、西藏人或蒙古人放棄原有的他稱,改而統稱「蒙古爾」吧!堅持族名指的是自稱的堅持。至於他稱,除非有侮蔑、歧視或貶損之涵義存在,否則,看不出有提出改變的必要。正如我前面已經指出的那樣,「西藏」並不具有歧視或貶損的意思,和圖伯特、唐古特、菩提亞等一樣,都是外人對自稱「bod」之民族的他稱。
至於格桑澤仁等人,他們對西藏人而言,就像中國的汪精衛,肯定不配稱為我們的前人。他們都接受西藏是中國一部分,承認國民黨對「西藏地方」的定義,因此,即使如願改名,「西藏地方」的實質不會有任何改變。我按公開信的網址看了該文,當時的西藏獨立地位可謂是舉世公認,但這些活寶卻在中國議會提出在西藏修建鐵路的議案,格桑澤仁就詢問「康青、青藏兩公路之保養及利用」的問題。就像改族名一樣,他們不過是在根本不是問題的地方找問題,卻迴避或不敢正視真正的問題──西藏民族世居之地就叫「西藏」。

如此等等,我就不一一解釋了。最後,不論我們的立場或觀點是否相同,我發自內心地充滿感激,因為懸鉤子的公開信中表現的是對西藏一片真情摯意的關懷。感恩關心西藏的諸位朋友。謝謝。

達瓦敬俱2011/05/12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3日 11:15
今天有朋友傳信給我,我才知道當時收到公開信時的簡單回覆被放到網上,而且大家還討論的很熱烈,真是不好意思,因為忙其他的事情,沒有多少時間上網,幸好有朋友建議我應該對懸勾子的公開信做出解釋,因為很多台灣人真的不是很了解,,因此,展覽回來後抽空寫了回覆,昨天寄給懸勾子,今天朋友將上述的討論傳給我,我才看到,現將回覆貼在這裡,如果還有疑問,我願意回應,未來十天我會儘量每天抽時間到這個網上看大家的意見,有疑問的我會做出回覆...謝謝...也可以將問題寄給我的信箱
tibetandawa@gmail.com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3日 11:26
你的公开回应中只有两点让我认同的地方:第一,格桑澤仁是我们的败类,蒙藏委员会臭名昭彰,一个在那里任高职的博巴绝对干不出什么好事儿来;
第二,“博巴不追求基本人權,只要生存”和“人權是活的好不好的問題,而對我們西藏民族而言,面臨的問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两句话经过解释就变得明了了,话不说清楚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你说那是你的责任,的确是,承认得好!

西藏人=西藏民族,西藏語=西藏民族語言,西藏服裝=西藏民族服裝等等。-----国共两个祸害在设立五十六个民族时,我们被归类到“藏族”中,注意,并不是“西藏族”中,他们把我整个国土分成好几份,西藏民族就变成了生活在西藏,也就是西藏自治区中的博巴,而同根生的几个博巴见面就变成说:“我是西藏的”“我是四川的”“我是青海的”“我是云南的”。“西藏”二字已经被定义,就算1575年出现在中文中也没救了。

你坚决反对用“图博”,我可以理解,但那终归是人家台湾人的选择。
至于“图伯特”也不是非用不可。当年在达兰萨拉那边流亡议会中的讨论我不清楚,就算当时真的是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地选用了你的“西藏”,可是现在用中文写作的博巴们的呼声大家也都听得到,为什么还是这么坚决地一定要用“西藏”。

“如果西藏人贊成棄用「西藏」,就等於承認中共對「西藏」的解釋;就等於承認中文史料中......”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Posted by 白旦 at 2011年05月13日 13:13
下午來看,沒看到有什麼疑問,剛好有點空閒,我又仔細看了一遍諸位的跟貼,部分是攻擊我個人的,真真假假,我就不回應了....
其中有一個跟貼,我覺得有必要說明::

我當天也是座談會的與談人之一,必須要說明:
1達瓦那天很清楚並不贊成圖伯特,堅持用西藏,現在變成「反對圖博」,台灣圖博之友會命名時,如果我沒記錯,也曾徵詢過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的意見,並且被告知流亡國會曾經決議使用此名。圖友會使用圖博一詞目的在於不願意使用西藏,其間考證或有不察,但基金會給的訊息也太混肴了,令人無法適從。應有一個說明。
2.以上有很多博巴對達瓦的指控令人非常震驚,達瓦本人宜出面說明,若有誤解更宜澄清,達瓦是達賴喇嘛在台灣的代表,此事非同小可。
Posted by Meili Chow at 2011年05月10日 17:24

這個人在說X,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討論"圖伯特",當時我介紹的是我反對"圖博"的原因,而西藏議會從來沒有通過決議要使用"圖伯特",相反,只有在我在反對使用"圖博"的藏文文章中(有一個跟貼還說我不會藏文,我寫過兩本藏文書,發表多多篇藏文文章) 才談到圖伯特,我指出如果要一個其他的稱呼也應該是圖伯特...相關內容見當時的藏文報紙...因此,那位讀者至少是記錯了....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3日 14:34
剛發出去就看到有跟貼,回覆如下::
白丹說:

。-----国共两个祸害在设立五十六个民族时,我们被归类到“藏族”中,注意,并不是“西藏族”中,他们把我整个国土分成好几份,西藏民族就变成了生活在西藏,也就是西藏自治区中的博巴,而同根生的几个博巴见面就变成说:“我是西藏的”“我是四川的”“我是青海的”“我是云南的”。“西藏”二字已经被定义,就算1575年出现在中文中也没救了。

你談的是一些現狀,但我不知道你說的藏族並不是西藏民族的是什麼意思,請問,藏族不是西藏民族的意思的話那是什麼???十七條協議中的西藏民族難道是另一個民族???
你談到很多人說我是雲南的,青海的等等,沒錯,,,因此需要改變的是這種中共置入的認同概念,而不是給西藏改個名稱然後自己爽....因為跟貼中有人談到圖伯特,,,我就去查了台灣中華書局印刷的辭海,其中圖伯特的條目是,即西藏..可見即使改名,除了麻煩那些不懂歷史的讀者翻詞典後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西藏",除此而外好像也沒有什麼作用----何況你說"西藏"二字已經被定義了,請問是怎樣定義的????

你一方面說已經被定義了,言外之意,就是這樣了,改不過來了...

另一方面你又說:“如果西藏人贊成棄用「西藏」,就等於承認中共對「西藏」的解釋;就等於承認中文史料中......”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這就奇怪了,如果接受或承認已經被定義,並且因此不用"西藏",那不是等於投降?不是等於承認中共的這個定義,,,,請問,怎麼是無稽之談????

如果是嚴肅的探討,請至少不要前後矛盾
Posted by dawa at 2011年05月13日 14:53
一点都不矛盾,国共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我们被称作“藏族”----唯一一个包含了三区博巴的名称。 但是谈到区域上,“西藏”就是指“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全是"西藏人",而康和安多的“藏族”并不被视为“西藏人”,他们被叫做“中国四川的藏族”“中国青海的藏族”,所以现在是“西藏人”变成只是“藏族”的一小部分。签十七条协议时,除了所谓的西藏,其他地方早就沦陷了吧?

你的意思我大概理解了,你是说“西藏”在最初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时候指的是“所有博巴”,后来国共把它局限成现在的“西藏自治区”,所以你反对放弃“西藏”这个名字,但是想要把1575年的定义给延续下去,是这样吗?那“图伯特”这个名字也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啊!为什么不用这个名字呢?只是因为国共两党一直在用“西藏”吗?

你说“.....而不是給西藏改個名稱然後自己爽.....”,你用了“改”字,既然“西藏”和“图伯特”这两个名字那么早就已经出现了,“西藏”已经被国共定义为“西藏自治区”,我们想“换”回还未被国共染指篡改的“图伯特”有什么不可?那怎么能算是“改名”?

辞海里对图伯特的解释是西藏,那又怎么样?你是觉得向别人解释什么是“图伯特”很麻烦吗?你说是向别人解释“西藏其实不光是西藏自治区,还有云南的什么什么,还有青海的什么什么.....”麻烦;还是直接告诉他们“图伯特就是Tibet,图伯特有多.卫.康三省......”麻烦?应该都差不多吧?仅仅是因为大家已经听惯了“西藏”吗?

不扯其他有的没的,按你的说法“西藏”和“图伯特”在最初出现在文史中的时候,指的就是整个多卫康,但现在我们就是讨厌国共一直使用的“西藏”,而且还是变了味儿的“西藏”,想要换回“图伯特”,抑或重新命名。你当然有发言权,但少数服从多数的道理请铭记在心。

另外,你的后三段我没能理解。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3日 23:13
達瓦先生:
“西藏”不合乎歷史和現實的原意定義。即便你從明末清初的一些史冊章節中找到“西藏”兩字詞彙的蛛絲馬跡,但“西藏”兩字遠遠晚於圖伯特顯現在漢文的史冊中,這是毫無置疑的。歷史是一面鏡子,不能用個人的趣向來篩選所愛之章節。你也談到有關TIBET在聯合國的決議,且稱聯合國官方中文中TIBET為西藏,沒錯,請記住聯合國所有文件的原始記錄以英文為原意,而不是其他語言。雖說中文是聯合國官方文實際是翻譯文。在當時聯合國通過所有TIBET決議文是中華民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民黨的史觀裡“西藏”遠比今天中共的西藏自治區還小。所以你那這個爛招來嚇人實在不用功。其二現實是這個世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漢人所說的“西藏”僅指中共的西藏自治區,而不是TIBET.我不知你有多大能耐來說服他們?連我們自己族人之間對你的“西藏”不敢恭維。
Posted by 美西安多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02:22
回白丹

白丹說的沒有錯,不是"改",而是用原有的...我並不反對用土伯特,或是圖伯特,或唐古忒,反正都是一個稱呼的問題,而且都是歷史上就有的,我反對的是以這些來代替西藏.理由我也講了------------當年在達然薩拉我用藏文寫的比這個清楚.真正有興趣或關心的人也可以參考..如果有合理的理由,我們都可以討論,因為我們爭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西藏民族的得失..一切都是要討論...儘量擴張西藏民族的利益,損失減少.這應該是我們唯一的出發點..至於個人感覺或感受等.我就不再回復......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12:05
你用藏文写的有关文章能给个连接吗?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4日 12:28
那時候好像還沒有網站,是西藏時報,有連續的幾篇文章,反映正反觀點,我忘了是那一年,就是議會討論的那年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13:43
除了陳慶英的那一段而外,----陳的說法是那以後出來的---我在回復中的內容都在藏文中有說明,當然更詳細,我只是根據記憶把當時的觀點寫成中文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13:47
不過我不太有把握那些討論和公開信的內容有沒有直接聯繫,因為當時我反對的是使用"圖博",而現在討論的好想是土伯特,這也是我前面一再說明我不反對使用土伯特的原因.....實際上,正如我在藏文文章中也談過,我是從青海來的,我也對中共西藏的說法反感,我到印度後給西藏政府安全部寫的信也是用"吐蕃"來稱呼西藏,只是後來把個人的好惡放一邊,評估會帶來的結果,才覺得(1)西藏我們要用,但應該是凸顯和指出其原始的意義,說明中共的說法是假的(其是就是滅史的另一種,)...(2)可以平行地使用"吐蕃"或土伯特,但政府應該用西藏,並對此做出解釋,因為西藏代表的是中文史料百年的記載,我們沒有理由放棄,而且應該是針鋒相對---當時有人提出使用"地白地"(在達然薩拉,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有人用"地白地"製成的風馬旗掛在各處),我也是反對的,因為這個雖然符合印度語的發音,但也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13:59
再接著寫,
你談到西藏”就是指“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全是"西藏人",而康和安多的“藏族”并不被视为“西藏人”,他们被叫做“中国四川的藏族”“中国青海的藏族”,

這其實涉及到了問題的核心,,,,藏族肯定就是"西藏民族"的簡稱,但問題的核心是,西藏的範圍,當人們說:華人,漢人時,當然都清楚她們是中國人,但並不表示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國,比如在海外的華人,中國政府雖然沒有明說,但他要表明的意思就是"青海有西藏民族,四川有西藏民族,但那不是西藏.西藏就是西藏自治區,這就是中共要在歷史上傳遞的一個信息和定義,所以,我寫到問題的核心是:──西藏民族世居之地就叫「西藏」。

承認你是西藏民族的人不一定承認你所住的地方就是西藏,就像馬來西亞有很多華人,承認他們是華人,但不表示承認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中華....所以,並不存在不承認藏族是西藏民族的問題,而是不承認那些藏人居住的地方是西藏----中國人非常喜歡使用史書中的"羌"的概念,說明西藏僅僅是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民族,後來擴張並同化現青海和四川雲南的羌人,言外之意,就是這些地方本來就不是西藏的,西藏人不是原住民族等等....雖然一些藏文史料中有關十二國時代的藏人國家名稱中有土谷渾,但中文史料卻記載是鮮卑...類似這樣的背景我們都要想到,否則,我們很可能無顏面對後人和為國殉難的前輩
因此,都要三思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4日 14:40
我看达瓦这个可怜蠢,实在无药可就了。就让他带着"西藏”这个怪物,一起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吧! 真丢人现眼。同时也劝告悬钩子,请不要再浪费你的宝贵时间,这种人是永远讲不通道理的啦,是怪胎也!
Posted by 金钢赞普 at 2011年05月14日 15:03
原先未閱讀回應的部份,一讀,天啊!什麼叫做Tibet精神啊?人身攻擊而非就事論事的態度,讓我這個台灣人非常驚訝。或許是中共那邊冒充的吧!果然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令人汗顏。民主的展現不是人身攻擊,對於尊者在台代表,這樣的人身攻擊是否厚道,符合Tibet精神?好自為之,對外侮不團結,就是自欺欺人。
Posted by K at 2011年05月14日 16:30
我还在找你的文章,应该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你的想法。等下再回复。

上面的“K”,是否有人身攻击,是否是中共冒充的,我们是否有就事论事,好像都不是我们该关心的事情,若关心图伯特,请看问题所在,不要把那些有的没的放大,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喊大叫。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4日 21:38
白丹說
其他的如我上面所讲的,大家各执己见,互相的意思也已经表达清楚。我今后还是会继续使用“图伯特人”或者“博巴”,而且会尽我所能地建议别人用“图伯特”,这个你应该没什么反对的。

我们的分歧是:你反对放弃“西藏”,而我们则是反对继续使用“西藏”。

白丹說的沒有錯,就這樣了.不過後面這句話我覺得還是有點問題,純粹是個人的想法,而且也因為當時討論時曾涉及這個問題...
你說的:
当年议会讨论时,估计关注的人也没几个。现在不同了,若再有议员提这事,我看大部分人是会选择放弃“西藏”的。

當年討論的時候,不僅有很多人關注,而且曾組成專門的小組,當時就談到小組成員應該是持不同意見的兩方人各占一半,我就表示過異議,我說國家的權力分配等可以用民主的方式,而對這些不涉及權力利益分配的問題,應該是就事論事,不必靠人多勢眾,因此,我主張使用西藏,我當然不是基於激情或隨口說出,我會談我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尤其是理由,這並不會由於人多就占理,人少就虧理,因為我們爭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西藏民族的得失..所以,持反對意見的有多少人參加我都歡迎,我一個人會做解釋,如果對方有道理,我會接受,接受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方人多或多數人這麼認為我就接受,而是由於對方的理由.反之亦然...所以我想說的是,這不是民主的問題,是專業的問題.罵街的人多落井下石的人多除了表明他們的品質而外並不會在真理和正義的法碼上增加絲毫的份量.這是我的想法.純粹是個人的觀點和題外話.看來討論就這樣收尾啦...謝謝白丹...也謝謝那位台灣人幫我說話,,,其實他們的攻擊中,除了無中生有的誹謗,有些對我也不是沒有幫助,比如momo說我剛烈急躁,有時甚至獨斷專行,缺乏聆聽的習慣,許多事情有欠考慮的地方等....我的一些朋友也提出過類似的忠告,因此這也是對我的忠告和良藥,,,我會努力避免...謝謝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5日 10:51
達瓦次仁,本人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下,進行探討如下:

達瓦次仁如果你認同“名從主人”的原則慣例。我就看不明白“西藏”怎麼就名從主人了。為什麼還要堅持用“西藏”一詞,你的主人是用漢語的嗎?

中華民國的成立只是擺脫了大清國的殖民,其並不具備繼承大清國主權的法理依據。大清帝國和博特之間只是元首之間的私人師生關係。不從在國家隸屬關係。

達瓦次仁你說“西藏”是藏巴政權的意思,同時“西藏”一詞在漢明朝只出現過一次就是你所提到的萬曆三年(1775年)四月甲戌條載:「蓋許之建寺,則西藏一路往來自由,聽之奉佛,則南北諸番交通無禁。」

但是,在我們找最早漢文“西藏”一詞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噶瑪彭措南傑就任日喀則第悉職務,從此被稱為第悉藏巴。時間是1611年。1616年佔佔領了拉薩地區。藏巴政權在統一衛、藏和阿里地區後僅僅存在了25年後就崩潰了。1642年甘丹頗章政權建立了。

更重要的是藏巴政權沒有統治過安多和康巴地區。所以把博特成為西藏不具備合法理性。正是懸鉤子所說的“帝國主義的中國所使用、縮限(說直接一點,就是矮化)的名詞”自我貶小的稱呼。

我們博特有至少六千至八千年的歷史的一個國家,今年是博特國年的2138年。為何要用僅僅存在了25-31年的藏巴王朝來命名Tibet。所謂西藏是藏巴王朝的來源一說,也只是達瓦次仁一家之言。你所引用的陳慶英,也認為西藏是烏斯藏和滿文西部之城的“西”的同音字而來的。

《滿漢大辭典》中,“西藏”一詞的滿文是 wargi ts' ang,而“西城”一詞的滿文是 wargi hecen, 意思是“西面的城”;“西域”一詞的滿文是 wargi ba。 博特文中的“衛藏”中的“衛”恰似滿文中的“西方、西方的 Wargi一詞讀音相近,且博特在滿清的西方,故可能是“衛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 dzang”即 西方的藏。 以上一大段來自《陳慶英藏學文集 下》中的1013頁。以上意思也是“西藏”一詞源自於衛藏一詞。

藏一詞幾乎可以肯定是“烏斯藏”一詞中出來的。“烏”也有寫成“衛”是指拉薩地區。“藏”永遠只能代表日喀則地區。

例如: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乙未,西藏班禪胡土克圖故,遣使致祭。可以看出班禪喇嘛的主寺在日喀則,與藏巴王朝一樣來源於這一地區。又稱藏番bod藏域博特人,這一詞符合博特文和滿文的語法。

如果我們要一個名詞,可以用來統稱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茹,下多康六崗,只有Bod博特或吐蕃特一詞比較適合。

還有達瓦次仁說的“西藏”已經用於“十七條協議”,可是十七條是在武力威脅下簽署的,連協議上的印章都是北京政府臨時雕刻的脅迫條約協議。當時達賴喇嘛可沒有授權他們簽署。況且,“十七條協議”已經在早年1959年-1965年間被雙方毀約放棄。就算有些歷史意義我們博特巴也應該以“十七條協議”中的博特文為準,不應該以漢文“西藏”為準。

達瓦次仁還提到,六十年代聯合國通過的幾項決議說明Tibet博特是一個被佔領的國家,並且真正受到部分或整體的有計劃的種族和文化消滅。那時後聯合國主要用英語和法語。按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官方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聯合國官方语言为、法语、俄语、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和阿拉伯語(1973年增加)。

聯合國通過的關於Tibet的決議又不是中國政府(民國政府或中共政府)通過的。中共政府只是譴責的對象。中國政府1972年才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國。達瓦次仁怎麼想到用這個幾乎不相干的事情來阻止Tibet博特的正名提議。

達瓦次仁強調大清國後來兼用滿文、漢文的皇帝碑文以及相關用漢語中有“西藏”一詞的奏摺。其實當時主要還是用Bod博特或吐蕃特為主的稱呼。其他雜七雜八的稱呼非常多都不知道要聽哪一個,比如:西番、圖白忒、唐古特、土伯特國(康熙皇帝多次使用)、吐蕃特和番人。

這麼多稱呼無法採用,也不需要採用,因為我們應該允許他們以他們喜歡的方式稱呼我們,但是我們要堅持用Tibetan 博特文的對自己國家的名稱。我們也可以稱中國為“加納”或“支那”。但是漢人不會因為我們博特人自1300多年前一直到現在都用“加納”一詞而順從我們對他們的稱呼。

從元朝到滿清的設置一級機構來處理有關與博特的外交和博特人在汗八里相關事宜的理蕃院,“理蕃院”中的蕃一詞就是Bod的同義同音漢字。蒙古文和滿清文就是相同的意思不同的文字。

終結總結,就是Bod是唯一合理合法又合情的稱呼。要將之轉寫為漢語建議採用以Bod為基礎發音的同音字。以前做錯了,不是我們可以繼續錯下去的理由。要正名。我個人建議使用博特(Bod)或吐蕃特。
Posted by momo at 2011年05月17日 13:54
注:可以使用伯特或圖伯特,對漢文來說伯特文是外來文只要遵照習慣的發音,發音比較接近原文的發音就可以,因為是音譯外來文。其文字不尊在特定不變的必要性。建議用一些中性的詞,不要讓人誤解為主。

Bod = 伯特(博特)
Bod = Tibet = 圖伯特(吐蕃特)
Posted by momo at 2011年05月17日 14:19
1、
说实话,人在中国,翻墙很难。中国在网络上筑墙越来越高,我们要想自由地发声,其难度是自由世界的人们难以想像的。

我的博客就只能建在墙外,我要上推特、上脸书,都得艰难地翻墙,才能自由地发声。而在墙内,我们说话都是被选择的。

2、
以上似乎是题外话,与悬钩子的本帖及其讨论似乎无关。其实我为何也想在这很难得的翻墙时刻,在此说几句话,实在是感觉不得不说。

无论是悬钩子,还是达瓦啦,彼此的讨论都是真诚的。正如达瓦所说:“不論我們的立場或觀點是否相同,我發自內心地充滿感激,因為懸鉤子的公開信中表現的是對西藏一片真情摯意的關懷。”

我为素来与二位友人的交往、情谊以及对二位友人的了解,深深感动。

3、
因此,我对留言中出现的如美西安多瓦等人完全称得上是恶意的攻击,感到震惊和厌恶!

这里面出现的所谓多位博巴(藏人)的化名的留言,我以我多年来的网络经验,可以断言这其中不排除怀有私欲者,趁机变身多个马甲,来对达瓦进行可怕的恶意攻击。

4、
就事论事最好。

可要是怀揣私欲恶毒放箭,那就跟中国网络上的五毛一样,——不对,不是一样的问题,纯粹就是五毛。
Posted by Woeser at 2011年05月18日 20:23
需要补充一点。

我是唯色,我的博客是“看不见的西藏”:http://woeser.middle-way.net/。
Posted by Woeser at 2011年05月18日 20:25
正如“西藏”有着“西藏”的现实,而“图伯特”有着“图伯特”的历史,这两个中文命名都不应忽略或替代。就用中文写作的我而言,我想过以“图伯特”来恢复被湮没的历史,也认识到“西藏”的现实意义不可被湮没。固然并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必要性;而是,也应该是:即彼亦此,相互并用,才能共同见证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且正在经历的历史与现实,当然这也包括“确喀颂”(多卫康三区)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现实,当然我更为倾心的是“图伯特”这个命名。
Posted by Woeser at 2011年05月18日 21:52
好了,这场混战算是告一段落了。现在该由台湾悬钩子和“Meili Chow”出来说明了,两位都说当天在场,而且两位都很确定达瓦次仁当天说反对使用“图伯特”和“图博”,但是达瓦次仁却说他那天根本没有讨论“图伯特”,谁在说谎?

另外,达瓦次仁,你在网路上很有礼貌,很有风度,但抱歉,我对你的印象,偏执,还是没有改变。你说“國家的權力分配等可以用民主的方式,而對這些不涉及權力利益分配的問題,應該是就事論事,不必靠人多勢眾”,我相信你是真的觉得“西藏”这个名字好,我也相信你“爭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西藏民族的得失”,但你难道不知道所有人都在这样想吗?比如我,我就从心底厌恶“西藏”二字,认为“博”或者“图伯特”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但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讨论时,应该要有胆量重新判断自己的看法,看样子当年的讨论是“多数服从了少数”,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8日 23:29
唯色大姐:
今天看到你的留言,我感到非常難過。我在這個討論當中只有兩次留言,也沒有惡意攻擊達瓦。我對達瓦非常尊敬,他對中文世界正確解釋TIBET問題功不可沒,你我不算什麼。但是他對“西藏”兩字上的堅持讓我傻眼,固執到無藥可救。達瓦所說的“西藏”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及現實的詮釋。
第一:西藏兩字絕對不是從藏(地名)—藏巴汗(王朝)—西藏(國名)的演變,至今藏學界沒有此種說法,只能說是虛構的眾多推測之一而已。
第二:引用聯合國TIBET決議文的中文版中的“西藏”來證明政治上重大意義。我已講過聯合國所有決議文的原意文是英文,而不是其他文。若硬要說聯合國決議文中的中文版“西藏”是TIBET,哪太低估了中國人的智商。那時候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的史觀裡“西藏”的範圍遠遠小於中共,代表中華民國利益的常任理事國難道不在乎決議文(中文)“西藏”的意義?
第三:中共定性藏文BOD指西藏自治區,這是胡說八道。中共慣用BOD-JUN為西藏自治區。雖然BOD和BOD-YUN 藏文字面意義差不多,但政治意涵大不同。BOD是一個國家,最起碼與中國有所區隔。BOD-JUN指的是一個廣闊的大地。
唯色大姐請你不要像一個食客一樣拉幫結夥說風涼話。我們都活在21世紀的人,怎麼你的部落意識遠高於國家意識?
Posted by 美西安多瓦 at 2011年05月19日 09:24
“伯特”或者“吐伯特”可以在一般的个人作品上,网际网络上,海外出版物上,民间机构中使用。西藏可以在于中国政府相关系统下暂时继续使用。流亡政府也不必急着正名,这可能会妨碍与北京的交涉,可以以后在说嘛。但是,一般的沟通和读写是可以恢复使用吐伯特。这样给大家一个选择。

祝福 吉祥
Posted by Delek at 2011年05月19日 11:37
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甘丹寺,宁愿它为废墟》,全文发在我的博客上http://woeser.middle-way.net/2011/03/blog-post_10.html,也将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出现。

在这里,想转文章中的一段文字放在这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与本帖讨论的话题有着某种契合。比如,甘丹寺被沦为废墟,而“废墟”与“西藏”的含义相似,或者相同。。。

当然,讨论关涉学术及议案、文件等,不是我所了解的,为免贻笑大方,恕不置啄。

下面是这段文字:

…………

从网上找到一篇官媒记者介绍甘丹寺如何重生的报道,称“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等原因,甘丹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8年后,国家开始对甘丹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甘丹寺僧人也自筹资金支持维修。” 报道还列举了当局分批投入多少款项进行修复的详细数字。看上去,破坏成了无法抗拒的因素,而所谓的“国家”从来都是无比慷慨的大恩人。可是,在“旧西藏”毫不客气地被解放之前,整个图伯特拥有六千多座寺院,却在进行了一场场革命之后,仅剩下十多座寺院。虽然现如今大多数寺院已修复,但规模远不如昔日。需要提醒的是,“国家”为修复而付出的,根本无法与博巴自己的付出的相比,每一座劫后重生的寺院都倾注着博巴们虔诚的汗珠和忏悔的热泪,铭刻着这块土地上的众生与六道轮回和凶险的权力抗衡的信念。

不过有一点,我持有异议。我觉得,其他寺院应该修复,甘丹寺则不必修复,因为化为废墟的甘丹寺才是活生生的文革纪念馆。就像许多蒙难的寺院都有文革口号、毛语录及头像等遗迹,往事不堪回首,重温一次都是耻辱,尽管理解僧俗们将之铲除或涂抹的行为,但还是应该保留下来。想想看,当人们——无论信徒还是观光客,还是带着武器的特殊人员——来到甘丹寺,看见绵延的山上布满颓垣残壁,从前茂密的树林早已稀疏,荒草也难以长高,鸟类的叫声犹如在向人们介绍这里发生过什么。正如德国某地正是当年押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火车站,而今没有列车,月台上只有记录犹太人人数和被押送日期的数字,显然“这是最突出的一类纪念,不是关于建造纪念碑,而是留下没有功能的空间,超越了修复和更新。在这里,历史不是被挪进博物馆,而是任凭风吹雨打。”

是的,任凭风吹雨打,即便连颓垣残壁也土崩瓦解,甚至灰飞烟灭,我仍然认为废墟是任何一种修复或复原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怀有忧虑,把废墟的渐渐消失当做一切都不复存在,而非得重新修盖仿若从前的建筑物才算是甘丹寺永远存在的证据,这还真的是一种对于实相的执着。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废墟与死亡一样,乃是无常在人世间最为真切的教训。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疮痍满目的废墟远比崭新的雕梁画栋更为美丽。或者,甘丹寺即便要修复,完全可以只修复过去的中心佛殿与过去藏有宗喀巴法体的佛塔,至于周遭紧挨着的废墟不必还原。只需要用尽财宝来修复那极少的部分,使其显现出仿若过去甚至超越过去的无比辉煌,而这样的辉煌与残破的废墟错落并存,将成为图伯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触目惊心的纪念馆。

图伯特需要这样一座纪念馆。
Posted by Woeser at 2011年05月19日 12:34
拜托大家,别动不动就说什么部落意识!

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来讨论的,大家的目的都一样。不因该在乎言辞犀利不犀利。

唯色最初提倡“图伯特”,现在应该是受了达瓦次仁的影响,“西藏”和“图伯特”并用,很好,这是她被达瓦次仁说服了,既然认为对方有理,就要承认,这叫大度。

但我个人觉得并用几个名称十分不妥,“西藏”真好,那就用“西藏”,一会儿用“西藏”,一会儿用“图伯特”,一会儿又用“博”,实在太乱了。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9日 13:51
白丹先生要我跟美里姐出來說明,老實說,不只是我們倆個,連當天與會的何澄輝先生都可以出來證明,達瓦先生不但反對圖博,也反對圖伯特。假如我們三個人的話語都還不足採信,主辦單位當天還有錄影,也可以調出來審視,以求水落石出。


達瓦先生第一時間改口說贊成圖伯特,我願意相信是他痛改前非,了解到自己的作法錯了。

既然這樣,我認為流亡博巴與議員,應該重新討論此案。甚或兩案並存,如此皆大歡喜。然而達瓦並未能說服我,西藏即為BOD的論點。我改天將就他所提的證據再作一番考查。

圖伯特正名,不是我們台灣人的事,應該是博巴自己必須選擇與行動的事。我繼續歡迎討論,也樂觀其成。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11年05月19日 14:54
那位自称是台灣人的K先生...您老是來亂的沒錯吧,特別強調自己是'我這個台灣人'.哈..想笑...我想一定也有人跟我一樣馬上便識破你這位山寨台灣人其實就是我們的某位博巴同胞假裝的...有必要像這樣隱瞞身份為達瓦次仁幫腔嗎....你以為用了正體字輸入就真的變成台灣人了嗎,看你的語氣和用詞就知道你絕非台灣人....玩這種愚蠢的把戲還真是無聊!

切入正題!各位都是熱愛Tibet,關心Tibet命運的朋友,同胞..即便是在這裡為了不同的稱呼而噴口水打筆戰,也都是為了我們的民族能延續下去吧,.我個人的觀點是'中國西藏'無法等同Tibet,西藏這個稱呼永遠都跟萬惡中共掛勾,我想此處不需再引述諸多歷史年份的數字來證實,各位想必也翻閱了不少不同版本的歷史文獻,就不多說了!!我認為堅持使用西藏的人,你們大可繼續使用之,可是請不要代表大多數的人.正如白丹所說.''你反对放'西藏',而我们则反对继续使用'西藏'.......。說得很好,這也是我和你之間的分歧..相信更多的同胞也是站在''圖伯特''這邊的..就我所知圖伯特是目前為止無論從音譯或者是從其詞彙本身的由來而言都 最具說服力的稱呼.....

若有可能,我希望VOA藏語節目或是中文節目能就此議題做專題討論..
Posted by 圖伯特豆子 at 2011年05月19日 17:42
TO 達瓦次仁


你反對放棄'西藏',而我們則反對繼續使用'西藏'..這是我們之間的分歧....
Posted by 圖伯特豆子 at 2011年05月19日 18:25
有一些涉及到我的回覆如下:


懸鉤子談到新書發表那天我的發言內容,我說明沒有講圖伯特,一則因為我的立場本來如此,這並不需要現在才認識或痛改前非。而且我也不認為這中間有何是非的問題,都是外民族對bod的稱呼,沒有那一個”是”,那一個”非”的問題。第二,那天的發言中我敘述的是我在議會為何反對圖博,而議會或當天都根本就沒有討論圖博特……不過也沒什麼好爭的,我想事情很簡單,請你們調閱錄影帶,如果你們說的對,請傳給我,我公開道歉。如果不是你們說的那樣,那事情就到此為止。.

今天有唯色加進來,我勸唯色不要攪和,沒有實際意義。記得曾和唯色討論過這個問題,她也不喜歡使用西藏,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我也曾建議她使用圖伯特──認為比圖博更適合。

至於大家談到的個人意見或感覺,還有諸位對我的看法,不論好惡,我都表示尊重,也沒有意見。

最後,懸鉤子談到;『圖伯特正名,不是我們台灣人的事,應該是博巴自己必須選擇與行動的事。我繼續歡迎討論,也樂觀其成。』
我就有些不明就裡,因為西藏人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經過了詳細的討論。今天是台灣人懸鉤子對這個問題提出異議,我才回應,才有這個討論。當然,懸鉤子也說她還會再考查,如果是這樣,等考察出來,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再討論。
如果認為這是西藏人內部的問題,則西藏人已經做出了決定。除非有新的論據或發現,否則討論沒有必要,因此,我就退出討論。

最後,藉此機會,對美西安多瓦做如下回覆(其實大都之前已談過):

1.你說絕對不是藏──藏巴王朝──西藏。你似乎很有把握,根據是什麼?能否分享一下?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論證。至於你提到藏學界如何如何,如果是西方的我很想聽聽,如果是中國,我之前說過,這是中共要迴避或竄改的問題,當然不會有結論,需要賦予這個結論的是我們西藏人。

2.聯合國有五種法定語言,都是平等的,這是常識。

3.藏文BOD-JUN是西藏自治區的縮寫,這也是常識。
Posted by 達瓦 at 2011年05月19日 23:12
说我太唠叨也行,但我还是要说:请理智地讨论,不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拖进来。和命名无关的话题请在诸位自己的博客中发文。

上面的豆子,你觉得我说的对,我谢你!但不要两个“佳句”都引用我的,这样大家会以为我也有穿马甲的爱好的。

台湾悬钩子觉得“流亡博巴與議員,應該重新討論此案”,我对此已经死心了。反而是上面“Delek”讲的比较合我的想法,也只能各用各的了,虽然乱,但总比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西藏”“图伯特”或“博”好。

最后再次唠叨一句,大家千万不要把“部落”和“族群”之类的垃圾拿出来,动辄就把这个挂在嘴上指责别人。唯色是谁?说她是多卫康众多英雄中的一员一点也不为过,不同意她的观点可以,请辩论,甚至严厉地批评,但千万不要用那写垃圾来侮辱她。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19日 23:19
是的,达瓦啦,记得我们以前讨论过,你当时建议我使用图伯特,因为我在那之前用过图博。

是的,我不喜欢用西藏,但我现在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我在前面说过——

正如“西藏”有着“西藏”的现实,而“图伯特”有着“图伯特”的历史,这两个中文命名都不应忽略或替代。就用中文写作的我而言,我想过以“图伯特”来恢复被湮没的历史,也认识到“西藏”的现实意义不可被湮没。固然并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必要性;而是,也应该是:即彼亦此,相互并用,才能共同见证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且正在经历的历史与现实,当然这也包括“确喀颂”(多卫康三区)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现实,当然我更为倾心的是“图伯特”这个命名。

有人说我现在将“西藏”和“图伯特”并用,是受了达瓦啦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如果非要追究受了谁的影响,我是在读完《怀旧的未来》(The Future of Nostalgia,作者:博伊姆)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思考。书中谈到了俄国的一个城市,从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彼得堡的过程。书中也谈到了“除忆诅咒”。

另外再说一句,参与到这个讨论,主要不在别的,而是震惊于某些留言对达瓦啦的那种个人攻击。我几次去过玉树,那是达瓦的家乡,在那里,我有许多同族友人,说起达瓦全都是由衷的敬重和自豪。。。

说我“部落意识”的人,我懒得理睬。说我“是多卫康众多英雄中的一员”,我更不敢接受。这天地悬殊之差,真让我惴惴不安,有曰“捧得高摔得重”,所以一概奉回。

话已说完,就此告辞,以后围观就是。
Posted by Woeser at 2011年05月20日 01:35
唯色和达瓦声令告辞,以后只围观。可能是你顾及到达瓦是达赖喇嘛尊则的台湾代表,这我能理解。

唯色给达瓦背书说:“他的家乡同族友人全都因说起达瓦而由衷的敬重和自豪。”达瓦说:“部分是攻击我个人的,​​真真假假,我就不回应了.. ..“唯色说:”我以我多年来的网络经验,可以断言这其中不排除怀有私欲者,趁机变身多个马甲,来对达瓦进行可怕的恶意攻击。“”我对留言中出现的如美西安多瓦等人完全称得上是恶意的攻击,感到震惊和厌恶!“其实唯色对这些网友的指控也令人咂舌,唯色小姐应该是了解过事实后,确定网上的留言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这个事关个人信用。

达瓦说:“如果认为这是西藏人内部的问题,则西藏人已经做出了决定。除非有新的论据或发现,否则讨论没有必要,因此,我就退出讨论。这个讲法不是负责人的态度。图波特的命名的问题不能有少数人说了算,现在是民主的社会需公投。这是事关正身立命的问题。即便非“西藏人”当然有权利去研究讨论,他們發聲捍衛的是整個圖波特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的利益。

话分两头说,达瓦也算是个流亡社会的功臣吧。对“西藏”一词的态度上也可能是处于流亡政府特殊处境的考虑。面对一个世界上最霸道的强权,流亡政府需啊懂得妥协的艺术,灵活的政策方针。要从全盘大局和争取与北京对话减少障碍的角度去考虑,就可以理解他们的两难苦衷。暂时需要使用“西藏”一词可以理解。

悬钩子是台湾少有的青年以做实事,以行动表达支持关心图波特命运的难得人才,一片赤热的心可见诸于她埋头翻译的字里行间。她抛头露面来帮助捍卫和争取图波特的尊严。用一眼一指,一字一句,一篇一章,一本又一本的书呈现图波特历史的光辉和今日的屈辱。

我建议二位应该通力合作,具体言词上互谅互让。你们还有很多未来合作的可能,餐宴一顿就能一笑泯恩仇。你们都是在一生中为图波特的福祉努力的人。其他个人感受都是次要的。绝对不要有任何个人忌恨。

真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相互伸出友谊和爱护的慈悲之手。协助对方,关怀对方,网友们也​​就不会相互开火,只会相互开花。
Posted by 大和友愛 at 2011年05月20日 09:30
在这个国度,我有一个梦想


在这个国度

我有一个梦想

不管你是藏人汉人蒙古人维族人

不管你是佛教徒无神论或穆斯林

在共同劳作和休憩的土地上

在共同诞生和死亡的家园里

摈弃猜疑、狭隘、怨恨

拥抱智慧、良知、宽容

尊重各自的语言、文化、信仰

善待珍贵的万物、生命、自然

让悲悯的种子根植于心的土壤

让普世的花朵盛开在爱的田园

在这个国度

我有一个梦想

广袤的土地上

再也没有累累的伤痕

明媚的心灵里

花开的声音似水细流

我历尽艰辛和屈辱的兄弟姐妹

无论你是藏人汉人蒙古人维族人

无论你是佛教徒无神论或穆斯林

从此做高尚的人自由的人

从此做智慧的人慈悲的人

热巴格绒泽仁

http://reba.tibetcul.com/122136.html
Posted by 大和友愛 at 2011年05月20日 11:31
一部分非要讲些无关的事情,另一部分想要围观。那就这样吧!
Posted by 白丹 at 2011年05月20日 11:51
達瓦給我回應的第二,三問題覺得莫名其妙。請你回去重讀一番就了解,我在說什麼。請不要篡改我的原話。
本來我真的不想給唯色大姐回應,但是她越界無端指責我。我也奉勸大姐以後不要攪局這個話題,做一個旁觀者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最後我也達瓦說聲:除了“西藏”這個問題之外,我本人始終會尊重你。希望你在台灣廣結善緣,做好外交關係。
我也此刻離開這個話題的繼續討論。
Posted by 美西安多瓦 at 2011年05月20日 23:19
達瓦先生公開說;「這個人在說x」這個是我,叫周美里,台灣圖博之友會的會長,當天也是座談會的與談人之一。達瓦說「當天我們根本沒有討論"圖伯特"」這當然不是事實,因為這就是我問惟敏的問題,因為我和惟敏討論過此議題,也想和聽眾分享。我應該不是在說x。那天在場人這麼多,達瓦堅持要用西藏,另外一方的人認為應該用圖博或圖伯特。這二方激辯甚久,我們主要是反對用西藏,達瓦主張用西藏。圖博和圖伯特那天根本是一個立場的。

其次,我的問題就是想問達瓦為什麼堅持使用西藏,另外,我不解為什麼當時圖博之友會被基金會告知,圖博一詞曾在流亡議會通過,現在卻又被基金會董事長說「圖博」一詞是錯的。請就事論事,回答問題,我這位「讀者」沒有記錯什麼,我寫的在下面重貼一次:

我當天也是座談會的與談人之一,必須要說明:
1達瓦那天很清楚並不贊成圖伯特,堅持用西藏,現在變成「反對圖博」,台灣圖博之友會命名時,如果我沒記錯,也曾徵詢過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的意見,並且被告知流亡國會曾經決議使用此名。圖友會使用圖博一詞目的在於不願意使用西藏,其間考證或有不察,但基金會給的訊息也太混肴了,令人無法適從。應有一個說明。
2.以上有很多博巴對達瓦的指控令人非常震驚,達瓦本人宜出面說明,若有誤解更宜澄清,達瓦是達賴喇嘛在台灣的代表,此事非同小可。
Posted by Meili Chow at 2011年05月10日 17:24

達瓦的po文:

這個人在說X,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討論"圖伯特",當時我介紹的是我反對"圖博"的原因,而西藏議會從來沒有通過決議要使用"圖伯特",相反,只有在我在反對使用"圖博"的藏文文章中(有一個跟貼還說我不會藏文,我寫過兩本藏文書,發表多多篇藏文文章) 才談到圖伯特,我指出如果要一個其他的稱呼也應該是圖伯特...相關內容見當時的藏文報紙...因此,那位讀者至少是記錯了....
Posted by 周美里 at 2011年05月22日 01:19
我實在很警嚇被人家公開說「我在說x」,聽了真的xxx。但是,我們還是就事論事,達瓦應該給大家一個說明為什麼堅持用西藏,不要談什麼歷史啦。用中文的人一看就知道的,很常識的:西藏的藏,在中文裡分明就是指「烏藏」,就是現在的西藏自治區,如果流亡政府自稱自己為西藏政府,很自然的就是指不包括安多及康區的藏,和中國現在設的「西藏自治區政府」是一致的,這完全就是配合中國的說法。所以,流亡政府去主張要包括安多及康,當然就遭到中國人反對了。只有「博」這個字才是代表整個 Tibet。所以,如果說「博」包括藏安多及康,漢人應該比較能接受吧。

過去安多人及康巴人應該不認為自己是「藏」人的,不是嗎。

為什麼流亡政府堅持用西藏呢?我懷疑流亡政府裡面沒有人懂得中文,所以就不在乎了(應該說不去了解)。如果了解其利害關係,應該會了解這種配合中國的作法,未來既使真的得到真正自治,也只有現在的西藏自治區,不可能包括安多及康的,那,這是誰會高興呢?

就我所知,流亡政府和中國政府的談判並不是用「西藏」,是用「博」。談判代表都不會漢語啊~~~~ 所以,流亡政府的代表應該是頭腦清楚不會使用「western 藏」來代表自己國家吧。
Posted by 周美里 at 2011年05月22日 01:24
達瓦在回應上提到的第一點,到底圖博人支不支持獨立?或比較支持「中間道路」,那天達瓦給了一個數字及說法,我不表贊同,之後,我提供了流亡政府自己做的一個電話民調以茲證明,提供給大家參考:

2008年達賴喇嘛要求召開一個特別的「全體西藏人民會議」(名稱忘了)以討論是否要繼續「中間道路」,當時流亡政府曾經做了一個民意調查(當然不是我們專業水準的定義,但也有一定的參考標準。)在圖伯特境內的電話調查結果是:17000人中只有2000人(一成)是認同中間道路的,另外,有5000人(約三成)認為中間道路應該改變也就是支持回到追求獨立的立場,其餘8000人(近乎一半)則是:支持達賴喇嘛的決定。(就是達賴喇嘛說什麼他們就支持什麼)(英文出處在下面)

所以,達瓦董事長所說有七成的境內博巴支持中間道路,應該是誤解。個人是認為,達董可能是把支持達賴喇嘛都算成支持中間道路了,所以二者加起來大約算是七成,就說七成支持中間道路。這其實還是有差別的。

另外,我看到今天有一則新聞就是報導在四川阿壩藏人示威要求獨立,其中藏人在示威口號都清楚的說出「西藏獨立」,應該不是達董所說的境內博巴不支持獨立,只要求自由吧~~~~

我個人的看法(純屬個人看法可能有偏頗),在中國統治下的博巴要求獨立的聲音比流亡藏人多~~~~~~~~~~~~~~~~~~且有勇氣犧牲自己來表達。

回到民族自決的精神上,真正六百萬圖博人要的是什麼呢? 我們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把心聲傳達出來?為他們發聲?還是為他們決定何者是好的呢?應該是值得所有流亡博巴深思的吧。

“The Tibetan issue is at a critical stage,” said Karma Chophel, speaker of the exile government’s parliament. “There is great turmoil all over Tibet. They resent the treatment meted out to them.”

The delegates have been organised into 15 sub-committees that will discuss the broad theme of “what to do about the Tibetan issue”. Tomorrow they will present their recommendations, which could be brought before parliament in the months ahead and enacted in policy.

Mr Chophel said that a telephone poll of 17,000 people in Tibet showed 8,000 would follow the Dalai Lama’s lead, 5,000 believed the “middle way” should be changed and 2,000 said it should continue.


http://www.ft.com/cms/s/0/f95cdb02-b659-11dd-89dd-0000779fd18c.html#ixzz1ILaWHfzL
Posted by 周美里 at 2011年05月22日 01:41
周美里女士的駁斥很有道理。周美里是台灣人,因為婚嫁,她本人也成了達賴喇嘛直系黃金家族的成員。她關心吐伯特的心一片赤誠,而且一直活躍在中文世界有關吐伯特爭取自由的台灣圖博之友協會。

台灣圖博之友協會及會長本人周美里可能是全台灣乃至使用中文的組織中最有行動力的組織。她是長期全身心的付出在海外觀察吐伯特局勢。圖博之友會的成員們也在很多場合為吐伯特發出聲音。

在台灣這個第二大漢語世界裡,為吐伯特大聲疾呼。中國人不懂英文的人佔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台灣的國語出版物和活動是讓中國人聽到吐伯特聲音的做主要方式。

達瓦次仁,起碼不能用“X”語言。其實只能帶表他自己心境素養。也許為了圓滿討論這個主題。請調實況錄像,並發布在youtube 上讓大家一看究竟。達瓦也說了可以公佈錄像。
Posted by 大和友愛 at 2011年05月22日 02:51
感謝大家的討論。我正在努力想調出當天的影像資料。

不過當天這麼多人,達瓦才仁董事長真有把握他確實沒有反對圖伯特?

我記得很清楚,達瓦才仁董事長表示,「使用西藏乃是為了溝通」「中國人沒有人聽得懂(圖博)」,我立刻在下面反駁,「中國人現在都知道圖伯特就是西藏」

達瓦才仁董事長於是立刻表示,圖伯特在民國以後就少人使用了。

言下之意,也是反對。(難道達瓦董事長說這話及是表示贊成?請大家公評)。因此我的文章裏面才會出現分析圖伯特為什麼在民國之後少人使用的那一段。


台灣懸鉤子敬上
Posted by rosaceaerosaceae at 2011年05月22日 11:54
圖博之友會使用的“圖博”一詞若有問題其他外文稱呼同樣有問題。當然圖博一詞在歷史上出現也是近期。但是應為文字本身不具有意義,主要是發音為基礎的外來詞,不存在嚴苛的必須使用哪幾字的堅實依據。最多只是一種遵循習慣或約定俗成。

就像很多國家的名稱,地區的稱呼或者非漢語人名、藥品名等翻譯成漢語時,大陸的習慣和台灣的翻譯習慣以及用字也很不同。但是不存在誰糾正誰的問題,因為都只是基於一外來語的語音,音譯成與原來文字的發音基本相同或相似就可以接受。

所以要“Bod”的最標準音的話,梵文還是比較準的“Bhodra”如果用漢語就是“伯特”或“博特”


圖博其實是英文Tibet的漢語發音。 “博”是“Bod”一詞的衛藏地區的發音,在伯特廣大牧區就會用“伯特”或“博特”的發音,把後加字母的音清晰的發出來的音。蒙古人和滿人也把這個後加字母的音給發出來了,其實比較符合書面語的完整發音。如:“吐伯特”或“土伯特”等等。

如果非要解釋“圖博”一詞中的“圖”的來源。就要像要解釋"Tibet"一詞中的"Ti"一樣,也如同要解釋“吐伯特”中的“吐”中字一樣重要和具有挑戰。如果要決絕使用“圖博”也應該拒絕使用“Tibet”和“吐伯特”。對“Bod”一詞而言,以上詞彙都多出了前面"Ti"或“Tu”的音。

我還是那句或堅持使用簡單的、直接的原始伯特文"Bod"的對音字“伯特”。如果需要按照歷史和現實公眾已經接受的方式那就用"Tibet"“吐伯特”,也無需排斥圖博,因為它也只是一個衛藏發音的一個"Tibet"的一個對應字。

在伯特文史籍中說,在伯特王朝出現之前,曾有十二個政權集團統治過,其中有兩次使用“Bod Kham”來稱呼其統治的地域。"Khams"是區域或疆域的意思。"Bod"一詞有人認為是源自於"Bon"(本波教的“本”字。本教在伯特據稱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

又有一些人認為"Bod"是"Wod"的變音。在伯特文中有可數的這種變化詞彙,古代把“Ah”寫成"Wa"的例子。伯特原始發音很多都有把“Ba”念成“Wa”。

敦煌的很多口語化的書信文書都可以已安多的牧人發音念誦就可以了解清楚。安多牧人把“Bod” 發音為的“Wod”保留至今。 伯特詞彙中"Wa"字在最前面就不轉音為“mba”而保持原音“Wa”.字母上也會念 "pa pha wa ma"而不是" པpa ཕ pha བba མ ma "。

“Tibet”一詞中的"Bod"(Bet)是吐伯特語,但是"Tibet"一詞的來源沒有定論。學術界的解釋不經相同,有人認為是源於伯特。有人認為是源自於阿夏、有人認為是源自於突厥語,有人認為是是漢語是對“大蕃”對應伯特語"Bod Chen po"的意思,是翻譯“Chenpo”為“大”保留了“Bod”字。

希望以後能多查很多語言資料,一查究竟。
Posted by momo at 2011年05月22日 17:08
看樣子是欲罷不能,我不知道那個人是周美里會長,說話多有唐突,真是抱歉。其實除了唯色,參加討論的人我一個也不認識,可能是由於我平時很少上網,因此藉此機會,對所有參加討論的人,不論是否有熟人或路過者的跟貼,在下說話如有冒犯,也一併致歉。

有關周會長的問題,回覆如下:

(1)為什麼要使用西藏:
基本上我把理由寫在上面的討論了,哪些都是我當時用藏文辯論時的內容,也就是說,西藏政府和很多參與討論的人是聽了我的上述理由後覺得有道理而採用。

當時我還提到的另一個理由:1913年簽訂西姆拉條約時,談判由於內外藏的界線而破裂,了解當時談判情況的人都知道,當時藏中雙方對內外藏的界線有不同立場意見,但對內外藏的範圍無異議。也就是說當時雙方的立場:內藏+外藏=整個西藏/或者說基本等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整個西藏三區。中國人在國際舞台的談判中也沒有說西藏=藏、或西藏自治區範圍,當時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中國政府認為基於「經營及擁有主權」的立場,稱西藏的一部分領土屬於中國的領土,而西藏代表堅持所有的領土屬於西藏。

現在進行的中藏談判也一樣,西藏代表說BOD,翻譯過去就是西藏,中國代表說西藏,翻譯過來就是BOD,這有什麼問題嗎?問題的焦點一直都是西藏或者是藏文BOD的範圍,從來沒有中國代表說西藏不包括安多和衛藏,而只是說西藏政府並未統治過這些地方。熱衷討論西藏名相的藏人,如果真的有熱情學識,可以多看歷史,辯駁中國人的這些說法,不要在不是問題的地方白白浪費熱情。

我所以使用「西藏」的理由大概就是這些,如果覺得當時因為懂中文的人太少,因此才「世無英雄,讓豎子得逞」,這沒有關係,我的理由已經擺在這裡了,現在的各路英雄都可以找出理由說明我的立場是錯誤的(要論證,而不是只出結論,或者是談自己的感覺,並不是說您的感覺不重要,而是有些時候決策不能憑感覺),如果說得有根據,有道理,我在這裡可以公開聲明:我個人會想辦法把這個意見送入議會討論。因為:我們爭的不是個人得失,而是西藏民族的得失。

有關西藏流亡議會討論的經過,正如我之前曾向周美里女士解釋的那樣,西藏議會通過使用「圖博」這個名詞決議,在得知政府等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後,議員們鑒於不懂中文,之前通過的決議只是聽取提案人的介紹而通過,因而決議政府和議會共同組成專案小組,由小組討論後再在議會做出決定(此議案的通過等於議會之前通過的決議被撤銷)。只是後來由於小組組長、同時也是原提案議員,在任期內突然不告而別,移居美國,從此一去不復返,之後這麼多年又沒有其他議員願意將討論的情況重新在議會中提出議案,故議會無法展開討論,一直擱置。因此,如果有議員覺得有提出議案的必要,現在也完全可以提出,畢竟流亡西藏是一個民主的社會。

(3)周美里會長提到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談到曾通過的決議等內容,這應該是事實,正如我碰到一些熟人表示不想用西藏時我也會建議對方使用圖伯特。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都是西藏政府應該使用哪一個概念或詞彙,大家認為西藏政府不應該使用西藏,而應該用圖博、圖伯特、地白地、博特、菩提亞等等。而我解釋西藏政府為何堅持使用西藏。僅此而已。而正如之前我已經告訴周美里會長的一樣:西藏政府使用西藏這個名詞,並不表示其他團體也必須跟進。在流亡社會就有一些人使用「圖博」、「地白地」或「博」等概念,我所談的僅僅是西藏政府的立場,以及個人作為西藏流亡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體制範圍內曾對政府提出建言及陳述理由和過程而已(而且是在被人詢問的情況下之表述)。正如少數西藏人或團體也喜歡使用「圖博」、「地白地」或「博」等概念一樣,「圖博之友」會等台灣民間團體選擇使用什麼稱呼,那完全是自由的,只要遵循台灣的法令規定即可,西藏流亡政府的立場一向都是尊重,從未想過要對此提出任何異議。因此,如果今天圖友會成立,詢問我:如果不喜歡使用西藏,應該用那個為好?我也會介紹說:之前議會曾討論過圖博,有人喜歡圖伯特,流亡社會還有人使用地白地,也有人主張博特或菩提亞的情況。因為介紹這些情況是我們的責任。而如果圖友會決議:我們喜歡圖博,我也會鼓掌,感激各位對西藏的支持。

(3)最後是懸鉤子談到的那天的會場,懸鉤子談到,我記得很清楚,達瓦才仁董事長表示,「使用西藏乃是為了溝通」「中國人沒有人聽得懂(圖博)」,我立刻在下面反駁,「中國人現在都知道圖伯特就是西藏」達瓦才仁董事長於是立刻表示,圖伯特在民國以後就少人使用了。」

上述這種情況完全有可能,顯然那只是一個插曲,如果懸鉤子現在問,我現在的回答仍然是這樣,不過談不上反對或什麼,最多是表述不贊成的理由--既然問到你了,你總不能不表達意見吧--僅此而已,而且這也是事實,您翻譯的書不是也被出版社建議改為西藏嗎?

我強調的是,那天向我提出的問題並不是圖伯特,而是西藏和圖博,我的發言一直都是圍繞這這個問題做說明,包括敘述我為何當初在達蘭薩拉反對使用圖博等,如其中有插曲而對您有何不敬,那真的很抱歉。如果對使用西藏有任何新的論證,我都會歡迎。其他的就到此為止吧。謝謝大家。
Posted by dawa at 2011年05月23日 12:53
只说一点。

惟敏所言的“中国人现在都知道图伯特就是西藏”,应该说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图伯特是什么。甚至知道“吐蕃”的,都比知道图伯特的要多。

我想,知道图伯特就是西藏的台湾人,可能都比中国人要多。

而在藏人的中文写作中,著力于将“西藏”写成“图伯特”的,寥寥无几。我可以说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不但在博客上,也在文章和书中,开始以图伯特替代西藏。

在藏文和英文中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只有在中文中,才存在这个尴尬的问题、引起争议的问题。

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修正工作。

当然,我继续坚持这一点:正如“西藏”有着“西藏”的现实,而“图伯特”有着“图伯特”的历史,这两个中文命名都不应忽略或替代,并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必要性;而是,也应该是:即彼亦此,相互并用,才能共同见证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且正在经历的历史与现实。
Posted by 唯色 at 2011年05月23日 21:44
达瓦请不要当图博特历史的罪人了,你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图博特的真名。为什么而要坚持“西藏”这个矮化、自我蜷缩的名字。为什么对别人妄图殖民的怪名字情有独钟。为什么对一半汉语“西”一半“日喀则”地方组合的名字,非它不欢。为什么要强烈之持从图博特文的译音和译意都站不住脚的“西藏”丑化矮化自己的国家。达瓦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殖民转内销。这都是自取其辱,妄自菲薄的行为。

如果达瓦不喜欢图博特的名字,你自己可以改名嘛!可以改汉姓,汉名没有人拦你。但是你要在中文世界将图博特汉名化、汉姓化冠名。图博特黑暗的60年里过来的人,和为图博特自由护卫家园而死去的图博特人会以达瓦次仁矮化图博特,自愿放弃姓氏,连流亡政府都一块绑架。可怜的流亡图博特政府和图博特人,当小人当道时就是这样。
Posted by mangsui at 2011年06月01日 12:49
我們幾百年來叫人家"美國",但是人家本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America or U.S.A.,發音並非"Me-Go",也跟"美"不"美"沒有關係。

我們幾百年來叫人家"英國",但是人家本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Great Britain or UK.,發音並非"En-Go",而且我們還把Scottish、Welsh、North Irish一律通通叫做"英國人"。

我們幾百年來叫人家"冰島",但是人家本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Iceland(Ísland),發音並非"Bin-Dau",國名裡面也沒有"島"這個字。

我們幾百年來叫人家"葡萄牙",但是人家本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Portugal,發音並非"Pu-Tau-Ya",更與"葡萄"一點關係都沒有。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不管是中文/台文/華語/漢語,全都是對他國國名胡亂唸一通,完全不尊重他國人民自身對自己國家稱呼的正確發音,幾百年來如是。

但是並未聽聞這些國家曾對中國/台灣/華人地區...對此表示不滿與抗議、或要求正名的舉動。

因為你的語文中要怎麼稱乎我的國家,美化也好,醜化也好,決定權不在我,我無法干涉,而且無論你怎麼用自己的方式稱呼我的國家,並不改變我對自己國名的稱呼,更不影響我對我自己國家的認同。

看著這麼多 非西藏(/圖伯特/博特/圖博)本國人卻對此事義憤填膺,那你們要不要也替美、英、冰、葡...都來個正名運動?
Posted by doll at 2011年07月26日 04:13
樓上的doll,

你不是意見太幼稚,否則就是頑固不化的老人家,前者實在懶得回答,後者則是白費力氣。

我建議你去看看史伯嶺教授的文章,
http://lovetibet.ti-da.net/e3505299.html
Posted by rosaceaerosaceae at 2011年08月03日 18:29
Mission to Tibet
The Extraordinary Eighteenth-Century Account of Father Ippolito Desideri, S.J.

Chapter 8

Departure from Kashmir and the Journey to Capital of the Second Tibet.

We left Kashmir (Srinagar) on the 17th of May 1715; the snows were beginning to melt and the passes were reopening, and so we resumed our journey. We first traveled through Kashmir proper and the area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which were mountainous yet fertile and populous.Then, one the evening of the 29th, we found ourselves at the foot of a very high and rugged mountain called Contel, whose summit is the boundary with the first Tibet, the fir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at region situat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aucasus. From the foothills of this mountain and for longer encounters any fertile land or pleasant prospect but only the sterile grimness of the most northerly of the Caucasus mountains, which extend the entire length of thisjourney and are called by geographers Dorsum Orbis (Ridge of the world). On the morning of the 30th of May , which that year marked the feast of the Ascension to Heave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we began our ascent of this mountain, which was entirely covered in deep snow and ice. Heavy snow continued to fall for almost the entire day. That evening we arrived at the first hamlet in the first and Little Tibet, situated on the other side of Mt. Contel.

This little Tibet is called Khurd Tubat(Khord Thibet) in Persian and Chota Tubat (Ciota Thibet) in Hindustani, both which mean Little Tibet; in the local language it is called Baltistan. This kingdom is not very extensive either in breadth or length. In the south it borders on Mogul, in the northwest on some regions of Turkestan, in the northeast on the Kingdom of Kashar (Casckar), and in the east it extends as far as the second Tibet, that is the country of Ladakh. Formerly Little Tibet was reled by some petty King, but for the past thirty years it has been subject to the Mogul emperor.Although the language of this country differs some what from that of the third Tibet, it is fundamentally the same. There are no cities in this country but only villages and hamlets; most of the houses are half underground, and the part extending above ground is rather low. The land produces only barley, wheat, and some legumes, and for fruit only apricots. These people's religion used to b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Tibet, but as they are at present ruled by Mohammed. This country is governed by the Subadar of Kashmir through subordinate governors, whom he sends there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ogul emperor.

A few days later we entered the second Tibet, which in the Persian and Hindustani Languages is called by everyone Bara Tubat and Tubat-i-Kalan (Thibet Kalaan),that is Great Tibet,and in the local land the kingdom of Ladakh Yul.On some maps it is variously denominated Tibet, or the kingdom of ladakh, or Ruthok (Rudoc), or Guge (Coghe). Its length from west to east is quite considerable.It borders on the west with Little Tibet or Baltistan, and the north with the Kingdom of Kashgar and some provinces of the kingdom of Sokpo, which is also called Dzungar (Giongar), or Independent Tartary, and the kingdom of Yarkand. On the east it extends as far as the entrance to the great desert, which I will discuss shortly, and to the south it extends to the kingdom of Kulu (Collaho), the kingdom of Sirnagar, and other domains. The language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third and Greatest Tibet, and their religious books and religion are identical. ...
Posted by 博法 at 2011年08月18日 07:27
※このブログではブログの持ち主が承認した後、コメントが反映される設定です。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