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17日
帝國大反擊與隨筆
中國惱羞成怒,展開帝國大反擊了。第一步:對西方記者個人展開恐嚇活動。以下是美聯社的報導:
北京電--一個記者權利團體星期三表示,對記者在夏季奧運前在中國的安全表達擔心,已經有許多記者收到威脅。
總部位於布魯賽爾的國際記者協會說它歡迎中國願意就媒體自由與之對話,但對於記者報導西藏暴動、以及奧林匹克火炬接力而收到的威脅感到憂心。
國際記協秘書,艾登懷特表示:「我們對於中國願意談我們與他們在媒體自由與新聞採訪之間的歧異,印象深刻,但是第一線記者所遭遇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西方記者在中國收到騷擾電話、電子郵件、電話簡訊,有些帶著死亡威脅,表面上都是來自中國老百姓,抱怨報導有關西藏的抗議報導不公正。
這些騷擾大概是三星期前開始的,而且大部份都以外國電視廣播電台為對向,特別是CNN。
但這個月初,這些騷擾的範圍加大,因為美聯社、華爾街日報與今日美國報的記者的個人資料與手機號碼都被公布在好幾個網站上,包括一個軍事聊天網站。
懷特說國際記協已經與中國政府官員、政府支持的全中國記協與北京奧協會分別會談。
懷特說,他們計畫加強奧林匹克賽事期間保障記者安全的措施,並且建立一個改進中國記者與他們的海外同事的聯絡網路。
今年的北京奧運可望有三萬官方與非官方認同的記者出現。
在英國待的這幾年,新聞報紙、雜誌、電視節目都看了一些,所以知道中國誤會了。中國真的以為,他們在黨報與黨營媒體上宣傳西方媒體不公,是只有西方記者個人觀點有問題?
當然,假如我是中國人,我大概也會以為西方媒體不公。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段以簡體字寫媒體不公的倫敦火炬接力,一片紅色五星旗飛揚,可是新聞報導時會提到的是抗議者阻擾行程。另外,舊金山的火炬接力,出現在泰晤士報(網站)的十張照片裏,沒有一張是「人多勢眾」、「旗海飛揚」的中國人。
要知道的是,這些媒體其實是在反映、甚至迎合其讀者的觀點的。像BBC的倫敦火炬報導,我認為很中立了,可是英國民眾會產生什麼樣的看法?是為西藏支持者加油?還是為「聖火遭襲」而難過?Channel 4為了確知觀眾的反應,還舉辦了民調,結果支持抗議的人有百分之六十,而認為是鬧劇一場的只有百分之二十。
這種現象據說在小報更加明顯,像Mirror, Sun, Mail的內容,假如不能迎合自己忠實讀者的胃口,銷售量下滑,編輯就可以準備辭職走人。像我老公就是Mirror的忠實讀者,雖然常常抱怨沒內容,可是還是每天必買(是為了填字遊戲?)。而Mirror的報導也會成為他的觀點,當然很多例子下也不是完全買單,英國大眾並不是那麼容易取悅的啊~~
一般的原則是,媒體儘量報導事實,而讀者自己下評斷。當然亦有不肖媒體作出不實的報導,可是不要以為可以拍拍屁股,沒事繼續賺錢。不到一個月以前,Express集團就因為對小女兒在葡萄牙被綁架的McCain夫妻作了長達數禮拜的不實報導,而被法庭判決要賠償巨額補償金。除了法院是申訴管道外,另外還有媒體報怨委員會,可以對不實報導作出仲裁。假如有記者以不法管道搜集新聞,下場則是要接受刑事調查,甚至有牢獄之災。去年就發生過某報記者以竊聽皇室手機手法取得新聞,而被判有期徒刑。
西方媒體這種複雜而多元的生態,不是靠翻譯外電就可以瞭解的。這是我為什麼會選擇翻譯評論文的原因,因為評論文章的作者往往反映的,是報紙讀者的價值與判斷。
至於中國帝國大反擊,以對記者人身騷擾作為「管制」「不乖」西方媒體的作法,會引起什麼樣的結果?西方媒體會投降,還是堅持下去?到八月前還有幾個月,我們且拭目以待。
這幾天,我都抱著譚若思的《一中帝國大夢》,作為目睹中國帝國vs外在世界的指南書。
我曾經不懂的,是譚若思的一段話:
這幾天我想起《中華民國頌》,就突然理解了。歌詞一開始就說:「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
那個「中華民國的本體」,不是用漢文化:筷子、米飯、孔孟、或除禾日當午、性本愛丘山來定義的,而是以邊陲來定義。所以篤信活佛喇嘛、吃糌吧的紅衣僧人、以游牧騎馬為生活方式的青康藏高原首先出現在歌詞裏,雖然中華民國在1911年成立以後,對西藏失去了實質的管轄權,蔣介石在中日戰爭期間為了戰略考量而派去的孔慶宗、沈宗濂,只是辦事處處長,被西藏的貴族以外國使節之禮相待,可是中華民國的自我形象,失去了西藏,就會完全迷失。而譚若思在書裏不斷想說明的,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也繼承了這一套觀點。
反觀英格蘭。英格蘭的自我形象,不是靠邊陲來定義的,其成形的年代大約是在九世紀與十世紀,盎格魯撒克森人在不列顛島西南部建立王國以後。亨利二世(1133-1189)時,有一些諾曼人的公爵渡過海峽,到愛爾蘭殖民,亨利二世還對他們的活動加以拘束。而被盎格魯撒克森人趕走的凱爾特人,住在威爾斯的,則常常進入英格蘭本土進行掠奪。邊境的騷擾,一直到艾德華一世(1283年)滅了北威爾斯的王室,才稍有止息。然而威爾斯被併入英格蘭的王國時,已有自己的法律,教會,語言與文化,即使英王欲取代其法律體系,甚至兼併其教會,威爾斯的反抗不息,一直到二十世紀為止。蘇格蘭更不用說了,1707年的統一法(Union Act)雖然讓蘇格蘭加入英格蘭,成立聯合王國,不過蘇格蘭的教會是長老會,而不是英國國教,蘇格蘭還保留自己的法律,亦有傑出的大學院校,甚至以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影響了英格蘭本土,甚至整個世界。
中國與英國的不同,在於當中國的帝國觀是在清朝中葉形成時(我猜大約是乾隆),英格蘭的自我觀是九世紀與十世紀已然形成的郡(shires)自治,地方的文化與地方的主體收容了外來統治者,並且早在約翰國王(King John,1166-1216)的年代重申盎格魯撒克森舊王國、其古典的平民與統治者,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就是大憲章,Magna Carta)。
粗淺地寫寫,希望將來能就英國史的部份作盡一步的闡明與解釋。
當然,假如我是中國人,我大概也會以為西方媒體不公。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段以簡體字寫媒體不公的倫敦火炬接力,一片紅色五星旗飛揚,可是新聞報導時會提到的是抗議者阻擾行程。另外,舊金山的火炬接力,出現在泰晤士報(網站)的十張照片裏,沒有一張是「人多勢眾」、「旗海飛揚」的中國人。
要知道的是,這些媒體其實是在反映、甚至迎合其讀者的觀點的。像BBC的倫敦火炬報導,我認為很中立了,可是英國民眾會產生什麼樣的看法?是為西藏支持者加油?還是為「聖火遭襲」而難過?Channel 4為了確知觀眾的反應,還舉辦了民調,結果支持抗議的人有百分之六十,而認為是鬧劇一場的只有百分之二十。
這種現象據說在小報更加明顯,像Mirror, Sun, Mail的內容,假如不能迎合自己忠實讀者的胃口,銷售量下滑,編輯就可以準備辭職走人。像我老公就是Mirror的忠實讀者,雖然常常抱怨沒內容,可是還是每天必買(是為了填字遊戲?)。而Mirror的報導也會成為他的觀點,當然很多例子下也不是完全買單,英國大眾並不是那麼容易取悅的啊~~
一般的原則是,媒體儘量報導事實,而讀者自己下評斷。當然亦有不肖媒體作出不實的報導,可是不要以為可以拍拍屁股,沒事繼續賺錢。不到一個月以前,Express集團就因為對小女兒在葡萄牙被綁架的McCain夫妻作了長達數禮拜的不實報導,而被法庭判決要賠償巨額補償金。除了法院是申訴管道外,另外還有媒體報怨委員會,可以對不實報導作出仲裁。假如有記者以不法管道搜集新聞,下場則是要接受刑事調查,甚至有牢獄之災。去年就發生過某報記者以竊聽皇室手機手法取得新聞,而被判有期徒刑。
西方媒體這種複雜而多元的生態,不是靠翻譯外電就可以瞭解的。這是我為什麼會選擇翻譯評論文的原因,因為評論文章的作者往往反映的,是報紙讀者的價值與判斷。
至於中國帝國大反擊,以對記者人身騷擾作為「管制」「不乖」西方媒體的作法,會引起什麼樣的結果?西方媒體會投降,還是堅持下去?到八月前還有幾個月,我們且拭目以待。
這幾天,我都抱著譚若思的《一中帝國大夢》,作為目睹中國帝國vs外在世界的指南書。
我曾經不懂的,是譚若思的一段話:
俄羅斯的東正教、中國的儒教深入邊境,成為中心思想。反觀英國,絕不允許錫蘭或香港等海外殖民地影響英國的自我形象;法國併吞塞內加爾與大溪地,也不容兩地改變法國的法國觀。不過中俄的本體思想卻深受四方異族的影響,朱巴洛夫說俄羅斯:「帝國成了大家的祖國。」中國亦是如此。(台北:雅言,2003, p. 246)
這幾天我想起《中華民國頌》,就突然理解了。歌詞一開始就說:「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
那個「中華民國的本體」,不是用漢文化:筷子、米飯、孔孟、或除禾日當午、性本愛丘山來定義的,而是以邊陲來定義。所以篤信活佛喇嘛、吃糌吧的紅衣僧人、以游牧騎馬為生活方式的青康藏高原首先出現在歌詞裏,雖然中華民國在1911年成立以後,對西藏失去了實質的管轄權,蔣介石在中日戰爭期間為了戰略考量而派去的孔慶宗、沈宗濂,只是辦事處處長,被西藏的貴族以外國使節之禮相待,可是中華民國的自我形象,失去了西藏,就會完全迷失。而譚若思在書裏不斷想說明的,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也繼承了這一套觀點。
反觀英格蘭。英格蘭的自我形象,不是靠邊陲來定義的,其成形的年代大約是在九世紀與十世紀,盎格魯撒克森人在不列顛島西南部建立王國以後。亨利二世(1133-1189)時,有一些諾曼人的公爵渡過海峽,到愛爾蘭殖民,亨利二世還對他們的活動加以拘束。而被盎格魯撒克森人趕走的凱爾特人,住在威爾斯的,則常常進入英格蘭本土進行掠奪。邊境的騷擾,一直到艾德華一世(1283年)滅了北威爾斯的王室,才稍有止息。然而威爾斯被併入英格蘭的王國時,已有自己的法律,教會,語言與文化,即使英王欲取代其法律體系,甚至兼併其教會,威爾斯的反抗不息,一直到二十世紀為止。蘇格蘭更不用說了,1707年的統一法(Union Act)雖然讓蘇格蘭加入英格蘭,成立聯合王國,不過蘇格蘭的教會是長老會,而不是英國國教,蘇格蘭還保留自己的法律,亦有傑出的大學院校,甚至以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影響了英格蘭本土,甚至整個世界。
中國與英國的不同,在於當中國的帝國觀是在清朝中葉形成時(我猜大約是乾隆),英格蘭的自我觀是九世紀與十世紀已然形成的郡(shires)自治,地方的文化與地方的主體收容了外來統治者,並且早在約翰國王(King John,1166-1216)的年代重申盎格魯撒克森舊王國、其古典的平民與統治者,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就是大憲章,Magna Carta)。
粗淺地寫寫,希望將來能就英國史的部份作盡一步的闡明與解釋。
Posted by rosaceae at 18:26
│火炬風波
留言
中國帝國還在秦朝時代的"指鹿為馬"的階段. (台灣有一些媒體也是跟他們一樣層次的)
Posted by yuki at 2008年04月17日 22:21
粗略來看的話,中國的帝國觀的產生應該比較早,(撇開唐代與明代)中國的帝國觀是應該大約在康熙後期發芽吧。 ^^
Posted by 浮雲 at 2008年04月18日 01:25
看到中國的反應 還真的覺得很好笑~
Posted by 浮雲 at 2008年04月18日 01:26
英帝國的模式很類似羅馬帝國,也就是文明與野蠻的區隔。
羅馬帝國以萊因、多瑙及哈德良長城(其實還有更北的邊界,但主要還是以五賢帝時期確立的哈德良長城為界),與野蠻的日耳曼做區隔,他們的內心是希望周邊的民族、國家「仰望」、「渴慕」,以尋求文明上的傳播及影響,最終目標是PAX Romana或PAX Britishia。當然與東亞的華夷秩序有其相似之處,但差異在於羅馬帝國與英帝國的開放性,在以羅馬及英文化為首的秩序下,眾民族及眾國是平等的。
然而華夷秩序卻是看似平等,但骨子裡卻是製造出來的虛妄,實是家長父,但表面上要說是一體性的,華夷的根本也是一種文明與野蠻的曲隔,但骨子裡卻是一種歧視與文明的邊界論,羅馬與英帝國認為只要經過羅馬化及英帝國的馴化,蠻族可以得到文明,但華夷下的夷,永遠是夷,就算學的再像,夷的本質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根本性的差異。
友人亂亂室主人說的好,傳統的中華帝國雖霸道,但實際上是捨實求虛的,但明顯的今天的中國,共產中國並非如此。
Posted by Tiberlius at 2008年04月18日 04:25
看了大大寫的英國媒體生態,深深覺得台灣的媒體怎麼跟外國媒體差這麼多啊,台灣媒體根本就是跟支那一樣了啊。
Posted by KP at 2008年04月18日 11:22
比支那更差,真是印證了早期政治學者如洛克、霍布斯講的,沒有秩序的蠻荒比專制更慘。XD
Posted by Tiberlius at 2008年04月18日 12:12
KP大,
我是已經很久不看台灣的新聞,不知道您是否也能夠「不看不聽」徒個清靜?
當然,這是很鴕鳥的啦,最好的方式,是想辦法尋求媒體的改善。比方說,有人在被媒體報導的過程中,名譽遭損,最好的方法,應該就是找律師,俱狀控告。
媒體作為一個有權力的機構,當然要接受制衡。而若有犯罪事實,在法律前也應一律平等,受到制裁。
泰伯大,
您說的英帝國是指十八十九世紀的那一個?
我所說的是英格蘭王國,與不列顛島上的威爾斯王子國(princes)與蘇格蘭王國(kings)的關係,這個時間的間隔約有五百年左右。英格蘭王國並未尋求馴化「夷人」,感化與教化的工作,不是一國最高領主(亦即英王)的責任,這是教會的責任。然而,威爾斯早在公元六世紀就已經基督教化,而蘇格蘭大約是與英格蘭同在七八世紀期間接受基督教。
羅馬帝國的情形我不是太清楚,若有機會在將來讀這方面的史書,再與您討教。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08年04月18日 18:32
啊~我說的是大不列顛暨蘇格蘭聯合王國,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時,印度還在手上,而美洲已叛離XD到一次大戰期間的時期。
在那之前,英國出了個愛德華‧吉朋,開了近代羅馬史研究的先河,英國潛在的與舊式帝國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很喜歡收一些殖民地的王族或者當地部落的後人來英國留學,並且馴化(我這字眼沒有貶義),將英國文化延伸並且讓其心儀之。
您講的那段歷史是近代英國出現前的情況,英國在羅馬於三世紀撤出到諾曼征服前,算是盎格魯‧薩克遜諸王國並立的狀況,我記得沒錯的話,在諾曼征服前才有一個初步的統一狀態,最後一任(?)某王國國王哈羅德‧哈佐德於哈斯丁敗給諾曼地公爵威廉,才開了近代英國的歷史。
我們講的似乎是兩段歷史...,請賜教。
Posted by Tiberlius at 2008年04月18日 20:36
泰伯大,
您說的這一段:
>>在那之前,英國出了個愛德華‧吉朋,開了近代羅馬史研究的先河,英國潛在的與舊式帝國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很喜歡收一些殖民地的王族或者當地部落的後人來英國留學,並且馴化(我這字眼沒有貶義),將英國文化延伸並且讓其心儀之。
是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的「理想」啦。
這個「理想」很早就有人出來爭議,愛爾蘭問題,與印度的叛變(Mutiny),是這個「理想」被澆冷水的時候。
然而這個「理想」的內容根源是來奠基於九世紀與十世紀,您所提到的那個「初步統一的狀態」。諾曼人(即外來統治者)成為英格蘭國王後,與威爾斯眾王子國,與蘇格蘭王國之間的關係,是我所想討論的,英格蘭自我形象的最初試煉場。
所以,沒錯,你講的,跟我講的,時間上有五六百年的間隔。
另外您提到:>>傳統的中華帝國雖霸道,但實際上是「捨實求虛」的,但明顯的今天的中國,共產中國並非如此。
這句話不是很清楚。是說傳統的中華帝國捨棄父家長制,而追求華夷秩序的平等?再跟您討教。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8年04月18日 23:31
懸鉤子小姐,您好:
或許您不知道您的BLOG對我有多麼重要!
最近我天天來這兒,因為外語能力不是很好,可是我又不喜歡國內許多媒體新聞報導的觀點,以及政治考量來的取捨,西藏與抗議聖火的新聞在台灣並不受重視,從 「綠聲援西藏決議文太過激烈 藍提對應版協商」 此則新聞可見一斑。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08/1/ww1t.html
擔擱您一點時間,想向您請教1個問題:
您對anti-CNN以及Jack Caffery發言的看法如何?
有位藍營前輩譏笑CNN等西方媒體是美國官方廣告中心,這對我的信念真的有些打擊,由於資訊有限,我又不知如何反駁?果真如此,那麼我又可以相信誰?
Posted by 荔荔 at 2008年04月19日 11:04
荔荔小姐,
我先就您提到的第二部份回答。第一部份我再想想。
>>有位藍營前輩譏笑CNN等西方媒體是美國官方廣告中心
我其實很少看CNN,因為在英國一般是看不到CNN的,我們有自己的BBC(又因為我們每年要繳愈來愈貴的執照費,所以BBC做得不好,就會有許多人出來抱怨)。
不過,我這幾天在youtube上看到簡短的CNN火炬報導,我個人覺得相當公平,平衡,也很詳細,與泰晤士報的水準相當。意思就是,假如我相信泰晤士報,我也會相信CNN。
我想對CNN應有的最大的批評,應該是它是一個有商業利益的新聞機構,至於說它是美國官方的文宣機器,這是美國那個有名的左派語言學大師Noam Chomsky的批評之言?
有關於台灣左派也很喜歡談的這一位Noam Chomsky,要作出批評,甚至只是報導、翻譯英國這方面對他提出的批評與質疑,就可以寫好幾篇文章出來。我很簡略地寫一下,Chomsky的問題在於,當他認為美國(一個民主國家)需要「去納綷化」,而主流媒體都是以謊言來取代事實的時候,他就很難面對、處理真正的法西斯。因為他不相信主流媒體,所以只好與任何反抗主流媒體的人站在一起,那就包括極權的左派,與極權的右派。
所以當美國撤兵越南,而東南亞權力陷於真空,記者報導柬埔寨的赤柬政權對人權的違反比美國更可怕的時候,他對這些記者的報導,報之以嘲諷與輕蔑之言。
~~~~~
荔荔小姐,您問的問題真的要回答起來,是個大哉問,如果可能,我也希望其他來我的網站,在美國、或常常看CNN的人,能夠貢獻自己的看法。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08年04月19日 17:44
至於Jack Caffery,我看了他的發言,老實說,他的發言比較像是comedian的玩笑之言,在很短的秒數底下講的幾句話,一般美國人可能聽了就忘了。(我甚至聽不清楚)可以被中國炒成這樣,我怕他的話會更深入人心。
不過他也道歉了,知道自己不是在一個喜劇脫口秀上表演。不是應該皆大歡喜了嗎?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08年04月19日 17:51
另外您提到:>>傳統的中華帝國雖霸道,但實際上是「捨實求虛」的,但明顯的今天的中國,共產中國並非如此。
這句話不是很清楚。是說傳統的中華帝國捨棄父家長制,而追求華夷秩序的平等?再跟您討教。
→這是來自於之前跟亂亂室主人的討論,事實上中華帝國的華夷秩序很多曾面上是求虛名的臣服,也就是如朝鮮,乖乖的接受華夷秩序,接下來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才會有當時日本的豐臣‧織田政權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時,最終是明帝國替李氏朝鮮出頭的情況,關鍵在於他們求的是名義上的臣服居多,並非實際上一定要完全納入國境內的情況。
華夷秩序的建立,是一種共同體的政治感覺,不全然是實際上的政治臣服,這在像渤泥國(汶萊)、李朝、西藏等國,除了公開要稱帝者,基本上只要表面臣服,當時的元帝國、明帝國、清帝國都是入朝,基本上稱王可,並且會允許入貢、互市等對於這些國家而言算優惠的作法。
基本上是不平等,因為是沒有機會平等的,中土永遠是這個地域唯一的霸權,且不容挑戰,看日本就知道了,而朝鮮則一直在文化及政治上順從,也造成該地域政治上的對抗。
然而目前的共產中國並非如此。
Posted by Tiberlius at 2008年04月19日 19:10
泰伯大,
>>中華帝國的華夷秩序很多曾面上是求虛名的臣服,也就是如朝鮮,乖乖的接受華夷秩序,接下來要什麼就有什麼
老實說,英王也是這樣的。這個只要看艾德華一世用什麼名義征討威爾斯與蘇格蘭就知道了,其實他只是要該處的王子與國王尊他為自己的領主而已。
不過中華帝國的華夷秩序還可以繼續留下來,好像古董一樣。
可是英王作為最高領主(My Liege)的追求,幾乎已經蕩然無存,關鍵何在?我猜大約是英國王室數次接受來自領土內部的貴族大公的挑戰,然後曾經發生查理一世被砍頭,可能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中共的「捨實求虛」,不知道有任何理性的原因?是為了壯大中國,為了奪取礦產資源?還是‧‧‧(因為領土的廣大不代表控制就容易,看中國歷代變亂四起的歷史教訓就知道了)~~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8年04月19日 23:13
英王對最高領主(My Liege)的追求蕩然無存的原因?
大憲章的形成並簽署的前後因果可以做為其中的一種解釋ㄟ
另外容我插話一下,在我看來中共拋棄「捨實求虛」的作為,我想原因在於心態上他們想在實質上與心態上全面性的成霸主的欲望,一方面壯大中國,一方面滿足自我的期望。奪取實際資源(如礦產) 只是為了達成這樣的欲望下的必然。
Posted by 浮雲 at 2008年04月20日 00:41
答案揭曉,中共為何「捨實求虛」,的確不是中華帝國的傳統,如泰伯大與亂亂世主人所說,是蘇俄史達林鼓勵的啊~~
這個答案見張戎的《不為人知的毛澤東》第四十二章的開頭。
Posted by 台灣懸鉤子 at 2008年04月20日 19:44
非常有趣的不同觀點與討論,受教了!
Posted by chung at 2008年04月28日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