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1日
西藏?圖博?圖伯特?
插圖:Tibetan畫家Rabkar Wangchuk的作品。
西藏?圖博?圖伯特?
這是一個常常讓我感覺非常「莎士比亞」的問題。有時候是莎士比亞的:What's in a name? (名字究竟算什麼?) 更常常是To be or not to be式的「究竟是圖博好、還是西藏好」 的左右為難。目前我手頭上有三本書待翻譯,書裏面一再出現的Tibet,我是要寫成中文讀者應該都看得懂的「西藏」?還是最近在台灣流行起來的「圖博」?
看我能不能在這一篇裏條理分明地加以陳述,並且藉此抛磚引玉,以期吸引真知灼見,等待來人。
本來,在這個部落格上,我都是說「西藏」的,也把英文的Tibet 翻譯成「西藏」,所以順理成章:藏人,藏地,藏語。可是,有幾位來留言的過客,認為我應該改成「圖博」。原因何在?他們說,因為「圖博」比較接近Tibet,「西藏」太過中國中心了。
我不是一個別人叫我改就改的pushover(沒有主見的人)。於是一個機會裏,我請問唯色啦。唯色認為,沒錯,是應該慢慢改用圖博,並且教給我一個應對的字彚表:
博彌、博巴→藏人
博雄→藏政府
博域→藏地
博伊→藏文
博蓋→藏話
既然唯色啦都這麼說了,那麼身為博巴、中文又好的她的意見我必須尊重。所以,我開始使用圖博、博巴、博彌等等字眼。
今年初回到台灣,我發現,也許在「圖博之友」的大力推動之下,「圖博」的用法變得很流行了。然而,「圖博人」這種聽起來讓人覺得奇怪的名稱,也開始普遍起來。
我忍不住寫信請問了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的董事長,達瓦才仁先生。沒想到,他很反對「圖博」這個名詞。他說,藏語中,藏人稱自己的國家為Bod(唸起來最接近法語的peu,英文的per接近,或要音譯為中文,說不定:「博」、「伯」),根本沒有「圖」的音。所以「圖博」一說,若詮釋成與藏語對應,是站不住腳的,而且也不是英文Tibet的音譯,根本一無是處。他認為,與其如此大費周張,使用新的名詞,不如就用中文已經使用幾百年的「西藏」。
他也對我所指出來的,近來在中國的用法裏,西藏的定義已經漸漸變成「西藏自治區」,而「圖博」可能比較符合藏人心目中的Bod(如唯色在她的文章裏,非常優美地解釋的:阿里三圍、衛藏四如、多康六崗),表示這種看法不確切。他認為中國的許多古籍裏,提到西藏時,所指的就是藏人心目中Bod,而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5年才成立的行政區劃,難道要為了中共近期的措施,就推翻了西藏一詞數百年來的原本涵義嗎?更何況,中共也有使用藏語的學者,也已經在把Bod的範圍縮小,限定為西藏自治區。
顯然,達瓦才仁先生頗有「我們應該與他們正面交鋒」、「不能一味躲閉」,與中共爭奪西藏的定義權的大丈夫氣概。
他這樣一說,我立刻感到頭暈,難道要把我幾十篇文章裏的「圖博」再改回「西藏」嗎?也許我更改事小,然而,這個問題,究其根本,難道不是博巴自己想要如何被稱呼的問題嗎?而博巴真的滿意「西藏」、「藏人」、「藏民」、「藏胞」、「藏族」這種中國人給他們的稱呼嗎?
長期觀察Tibet印第安那大學史伯嶺教授對我指出,他注意到許多懂得中文的博巴,雖然口頭上說「西藏」,但書寫時使用「圖博」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他也說,無疑,這對他們是一個飽含情緒的議題。
網路上的藏人博客裏,對「吐蕃」、「土番」(唐朝對Tibet的古稱)的強烈反感,對於「藏」這個字也不敢恭維(「有許多(漢)人說,什麼叫藏民,藏民就是髒麼。」),顯然這些詞污名化得相當厲害。作者認為應該使用「圖伯特」,不只能與國際接軌,也是元朝史書裏就已經使用的稱謂,更與英文的Tibet, Tibetan接近。
我又陷入「莎士比亞」時刻的時候,因緣際會下,我看到了英文維基百科對於Tibet名詞解釋,對我自己有了很大的啟發,因此把它翻譯成中文,放在本文的最後面。而這個解釋,應該是由美國籍學者、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司馬晉(James D. Seymour)所寫的。以下摘錄重點:
1. 指稱"Tibet”的名字有好幾個,從標準博蓋(藏話)中的當地地名(endonym)Bod,到外來地名(exonyms)如標準北京話的Tubo 或 Tufan(土/吐/番/蕃)以及英語裏的 Tibet。
2. 英文字Tibet,最早紀錄的年代在1827年,乃是拼成 Thibet。語源學者一般都同意,歐洲語言裏的 Tibet乃是從阿拉伯語的Tibat、Tobatt,波斯語的Tubbat一字借用過來的。
而為什麼阿拉伯語、波斯語會這樣寫?因為Tibet在七到九世紀時,作為一個稱雄中亞的大帝國,所謂的贊普時代留傳下來的遺產有關:
3. 法國的藏學家石泰安表示:「公元七世紀‧‧‧,土耳其與粟特文(Sogdian,現今伊朗地區的中古文字)提到了一個民族,稱之為 'Tüpüt',所居地方大約是現代Tibet的西北處。九世紀以降,穆斯林的作者開始使用這個稱謂(拼成Tübbet, Tibbat, 等等)。而透過他們,這個名詞傳到了中古世紀的歐洲探險家那裏。(若望·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 1180-1252),魯不魯乞(William of Rubruck,1220-1293),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培那的方濟各(Francesco della Penna, 1680-1745)。
然而當時與Tibetan大帝國接觸的阿拉伯國家(唐稱大食),他們這樣記錄的本源,還是從博蓋(藏話)裏來的:
4. 最主要的語源,是是博蓋的Stod-bod(唸成Tö-bhöt)乃是從當地地名的Bod衍生而來的,意謂「高/上Tibet」而來。 德國作者安德雷(Andreas Gruschke)對於Tibet安多區的研究裏說:
5. Zang 藏 用來指稱Tsang人的歷史可回溯至元朝(1279-1368),(達瓦才仁董事長表示,應該是指日喀則地方的政權,藏巴汗),而「西藏」一詞乃是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創造出來的。
所以這樣整理下來,就很清楚了,歐洲語言中的Tibet一字是從穆斯林的文獻中借來的字眼,追查本源,應指「阿里三圍」地區。而中文的西藏,原意指中央區「衛藏四如」裏的日喀則地區。論其形成的年代,Tibet的語源當然比「西藏」古老,因為就算後者可以回溯到元朝,Tibet追喚的,乃是公元七到九世紀的贊普帝國。
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外來地名」(exonyms)啊。最主要的,還是遠古以來,就生長在此高原、胼手胝足、眼見四五千公尺高山、腳踏草原、與犛牛為伍,鷹鷲飛翔、方臉狐狸出沒、黑頸鶴在田裏覓食的人們,他們怎麼稱呼自己的國家。所以石泰安這樣解釋了:
所以,說不定,我們還是得回到「波」、「博」、「伯」的本地地名(endonym),才真正是在追喚這個有著古老歷史的國家與民族。
經過這一番掙扎與辯論,其實我已經有了內心的平安。西藏,也可以是「西邊的寶藏」之意。我同意達瓦才仁董事長,當中國在那裏頤氣指使,說西藏如何如何,我們當然要正視,還要不慌不忙、不迴避、不躲藏、正大光明地回應。
圖博,也許就如同達蘭薩拉的周加才讓的解釋(按),是取其奮發圖強、博大的含義,可以說對Tibet國家的期許甚深,思之令人落淚。
而圖伯特,早已見諸中文的典籍,元朝時期就有如此稱呼,並且更加貼近英文的Tibet發音,用起來十分大方,取代唐朝的「吐蕃」之稱,也非常合適。
因此,我沒有「定於一尊」的想法,也沒有怎樣才是最「政治正確」的僵硬立場,作為一個台灣人,我期待,最終還是讓Tibetans來告訴我,他們覺得哪一個稱謂最好。
按:《民主圖博》的創辦人周加才讓解釋圖博一詞的來歷
一,「圖博」是取唐代「土蕃(ㄅㄛ)」諧音,而去其貶義。圖博二字有奮發圖強、博大之意。
二,傳統的西藏地域包含了安多、康、衛藏三區。中共統治之後在拉薩一帶的衛藏區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而把另外兩區劃歸青海、甘肅、雲南、四川各省。
三,「圖博」的概念包含了前述傳統三區,故立此新名以期有別於中共治下僅含衛藏一區的「西藏」。
四,圖博這一名稱在二十世紀末經西藏流亡政府議會通過,為Tibet的標準中文表達。
五,此事在西藏流亡社區中引發了爭議,因為確立新名詞圖博要比重新解釋西藏來得複雜。
英文維基百科翻譯: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finitions_of_Tibet
Tibet的定義
指稱"Tibet”的名字有好幾個,從標準博蓋(藏話)中的當地地名(endonym)Bod,到外來地名(exonyms)如標準北京話的Tubo 或 Tufan(吐蕃)以及英語裏的 Tibet。
博蓋中:
標準博蓋(指拉薩方言)的當地地名(endonym)稱Bod,拼音或為Bhö 或Phö。
法國學者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解釋道:
白桂思(Christopher Beckwith, 1945-今,印第安那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藏語學家)同意托勒密所作的紀錄,"Bautai – i.e., the "Bauts"(波台,亦即「波」人)之稱,再加上其地理位置,應該就是「不論西方或東方歷史材料中,最早的Tibet民族自稱的紀錄。」他並比較了公元四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司(Ammianus Marcellinus )的紀錄,後者寫道,Bautai 生活在絲國(Serica,古代希臘羅馬人稱目前中國西北部的國家,即維吾爾人的國家,東土)「以南的高山坡上」,而同一時期的漢文文獻,則紀錄了一支名為「發」(Fa)的羌人,古代漢語中,「發音類於Puat」,「無疑是想代表Baut(波),而此名稱到了七世紀,被博彌發音為Bod(在現代的拉薩方言裏,唸起來像是法文的peu)。」[2] 而Bod最源頭的意義,乃是Tibet中心的Ü-Tsang(衛藏)或Dbus-gtsang (烏思藏)的名字
[1] 石泰安,(有中譯本,翻為《西藏的文明》,第30頁),原法文版於1962年出版,英文版作小修正,並於1972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Stein, Rolf A. Tibetan Civilization (1922). English edition with minor revisions in 197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0. ISBN 0-8047-0806-1 (cloth); ISBN 0-8047-0901-7.
[2]白桂思《中亞的圖伯特帝國:在中世紀早期,圖伯特與突厥人、阿拉伯人,中國等強權競逐之歷史》(1987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7頁。
Christopher I. Beckwith, (1987),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1987,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2469-3, p. 7.
[3]白桂思前引書,第16頁。
在中文裏:
中文對於Tibet的名字,包括古代的Tubo(漢字: 吐蕃; 漢語拼音: Tǔfān; 韋氏拼音: T'u-po),或Tufan(漢字:吐蕃;漢語拼音: Tǔfān; 韋氏拼音: T'u-fan)以及現代的Xizang(漢字:西藏;漢語拼音: Xīzàng; 韋氏拼音: Hsi-tsang)。
吐蕃,Tubo 或Tufan 最早出現,乃是在舊唐書( 完成於公元945 年 )中記錄了(贊普)囊日論贊 (Gnam-ri-slon-rtsan) 在608與609年間,遣兩位使者到隋煬帝的朝廷。[4]
中國古代對"Tibet"的音譯 ,採用四個不同的漢字:「土」,意謂「泥土,土地」,或者「吐」,「嘔吐,吐出」,以及fān 「番」,「次數,外國的」(番的古代發音為bō,意謂「大膽,武術」)或者「蕃」fān,「樹籬,屏障;邊界;外國」(通常的發音為 fán ,意謂「豪奢,繁盛」)。而「番」與「蕃」字在表義外來事務時,例番茄,蕃茄(字義:外國來的茄子)時可以通用。「番」與「蕃」有時候亦譯成「蠻族」,意謂「非漢人;外國人」。[6]
現代的中文字典裏,對於「吐蕃」的發音,是Tubo 或Tufan,意見不一,而此問題又因同音異義的誹謗詞「土番」(意謂「骯髒的蠻族」,或可能是「農業的蠻族」[7] )「蠻族;土著;原住民」[8] 更加複雜。《漢語大字典》裏頭說,漢文中「土番」的最早記載,是公元七世紀,唐朝的皇族濮恭王李泰(618-652,唐太宗之子)所用,而到了十九世紀的薜福成使用土番,意指「土著」,為貶義。[9]。研究漢語的語言學者,對於吐蕃的「正確」讀法為Tubo或Tufan仍然還在辯論。例如《Sino-Platonic Papers》就是讓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州大學印歐語系、漢語學家)與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倫敦亞非學院教授)與柯蔚南 (W. South Coblin,愛荷華大學漢學家)等人辯論的地方。
石泰安討論了中文古稱「吐蕃」"Tibet" 的fan發音:
這個Fan 蕃發音成 "B'i̭wan" 顯示了現代中文發音與隋朝(581-618)唐朝(618-907)所使用的中古漢語發音的不同,而中古漢語也是「吐蕃」"Tibet"被紀錄的語言。重現中古漢語對Tubo或Tufan的發音的話,將唸成 t'uopuâ ,t'uop'i̭wɐn(高本漢) [16] 、thwopwâ, thwobjwɐn (許思萊) [17], 、tʰɔ'pa 、tʰɔ'puan(浦立本,中古早期) [18], 、thuXpat 、thuXpjon(白一平) [19], 。
而中文裏的新創詞「圖博」 (圖:「畫,地圖」, 博:「豐富、眾多」)則可以避免有問題的Tufan發音,並且由達蘭薩拉的西藏流亡政府所採用。
Xizang 西藏 是現代中文裏指稱"Tibet"的名詞。這個詞,由西,「指落日方向」,與藏,「儲存地,寶庫,(佛教/道教)經典(亦即道藏)」所組成,是從衛藏(Tibet傳統地理的西部與中部區域)所音譯過來。
Zang 藏 用來指稱Tsang人的歷史可回溯至元朝(1279-1368),而「西藏」一詞乃是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創造出來的。在「 藏文」(Tibetan language) 與 「藏族」 (Tibetan people)兩個詞中,藏乃是"Tibet"的簡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西藏」等同於西藏自治區(英語作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AR)。而假如在英語中直接借用中文的Xizang,可用來區別現今"TAR"(西藏自治區)與歷史的"Tibet"。
[4]前引書,第17頁。
[6] Compare these early articles: X.Y.Z. (1878), "The Character 番 or 蕃", The China Review 7.1:24-32; Giles, Herbert A. (1878), "On the Use of the Character Fan 番 'Barbarian'", The China Review 7.1:32.
[7] 根據史蒂凡‧貝耶(Stephan V. Beyer)1992年出版的《古典Tibetan語言》(The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紐約大學出版社,頁16-17)。中古漢語的「番」字(bhywan)乃是從古藏語的 bön 借來,意指「苯波教」或 Bod ("Tibet"),而且土蕃(Tho-bhywan )意謂著「農作的蠻人」,與西蕃( Syər-bhywan )意謂安多,「西方的蠻人」有區別。
[8] 遠東漢英字典(1992年版,頁239與196)清楚將土番(未開化的土著,原住民族)與吐蕃(古中國時期稱Tibet 王國)區別開來。而《現代中文字典,漢英版》(2002年,頁1994),略去了土番一詞,只解釋了吐蕃為「Tubo,古代中國的Tibet政權」。《ABC漢英大詞典》(2003年,頁956-957)把Tubo,Tufan都定義為"Tibet"。
[9]《漢語大字典》1994, vol. 2, p. 993; cf. Tǔbō 吐蕃 "Tibet", vol. 3, p. 89.
[14]曾於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在位時,從義大利前來Tibet傳天主教,而十四世達賴喇嘛曾於1994年6月5日拜訪這位傳教士出生的小村莊,義大利中部的培那比利(Pennabilli)
[15]石泰安,前引書,第30-31頁。
[16] Karlgren, Bernhard. (1957).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pp. 37, 70, 71.
[17] Schuessler, Axel. (1987). A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nes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617, 463, 153.
[18] Pulleyblank, E. G. (1991).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UBC Press. ISBN 0774803665, pp. 312, 40, 89.
[19] Baxer, William H.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uton de Gruyter, pp. 793, 748. 756.
英語中:
英文字Tibet,最早在1827年紀錄時,乃拼成 Thibet [20]。語源學者一般都同意,歐洲語言裏的 Tibet乃是從阿拉伯語的Tibat、Tobatt,波斯語的Tubbat一字借用過來的--然而他們對於Tibet的究極來源字,是博蓋、突厥語、中文或者其他語言,沒有一致的意見(見石泰安上面提到Tibet西北部的居民,被稱之為Tüpüt)。[21]
最主要的語源是博蓋的Stod-bod(唸成Tö-bhöt)乃是從當地地名的Bod,意謂「高/上Tibet」而來。 [21][22][23][24][25][26]德國作者安德雷(Andreas Gruschke)對於Tibet安多區的研究裏說:
"Tibet"的可能第二個語源,乃是突厥字Töbäd,意謂「複數的高地」(是Töbän的複數)。沃爾夫岡‧貝爾(Wolfgang Behr,德國波洪大學)引用一篇法語文章[28],說漢語Tufan/bo,所使用的土/吐-番/蕃 四個不同的字,乃是從舊突厥語töpä/töpü ,意謂「高峰,高地」所作的音譯。[29]。他又進一步假設,Tibet最後的 t 字,乃是從「阿爾泰語中的集合複數詞而來,結果拼成Töpät,如此完美地與土耳其語中的Töpüt相符合」,而如此寫法,也可以從蒙古發現的古鄂爾渾文字(Old Turkic Orkhon inscriptions)裏證明。
第三個可能語源是漢語的Tubo,或Tufan(吐蕃)。[30]這個語言學的前提,完全依賴現代的吐蕃Tubo唸法有一個中古漢語的 t 結尾,亦即埃裏克·帕特裏奇(Eric Partridge,1894-1979,專門研究英語俚語的語言學家)的土帕特(Tu-pat)假說[31],然而沒有歷史語言學家重構這兩個發音。
[20] 《牛津英語字典》(1989年第二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華特‧史考特《醫師的女兒》Walter Scott The Surgeon's Daughter.
[21] 石泰安,前引書,第31頁。
[22] 柔克義《魯不魯乞遠東之旅,1253-55》,第151頁。Rockhill, William Woodville . 1900.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1253-55, Hakluyt Society, p. 151
[23] 《大英百科全書》(1911年版),第338頁。Baynes, Thomas S. (1911).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p. 338.
[24] 《宗教與倫理學百科全書》(1922年出版),第331頁。Hastings, James. (1922). Encyclopæ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p. 331.
[25] 《牛津英文語源學字典》(1966年版),第922頁。G. W. S. Friedrichsen, R. W. Burchfield, and C.T. Onions. (1966).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922.
[26] 梅維恆(1990年)「吐蕃與吐魯蕃:古漢文對Tibet 與Turfan的稱謂」《中亞與內亞研究》第四期,第14-70頁。Mair, Victor H. (1990). "Tufan and Tulufan: The Origins of the Old Chinese Names for Tibet and Turfan." Central and Inner Asian Studies 4, pp. 14-70.
[27]安德雷《Tibet外圍省份的文化地標:安多,第一冊,安多的青海部份》(泰國:白蓮花出版社,2001年)Gruschke, Andreas. (2001), 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s Outer Provinces: Amdo, volume 1. The Qinghai Part of Amdo. White Lotus Press. p. 21
[28] Bazin, Louis and James Hamilton. (1991) "L'origine du nom Tibet”, in Ernst Steinkellner ed., Tibetan history and language, Studies dedicated to Uray Géza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pp. 9-28.
[29] Behr, Wolfgang, "Stephan V. Beyer. (1994). The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 (book review), Oriens 34, pp. 558–559
[30] 中國西藏資訊中心「吐蕃名詞的來源」。
[31] Partridge, Eric, Origins: A Short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New York, 1966, p. 719 cites Chinese "Tu-pat, Tu-fan".
我不是一個別人叫我改就改的pushover(沒有主見的人)。於是一個機會裏,我請問唯色啦。唯色認為,沒錯,是應該慢慢改用圖博,並且教給我一個應對的字彚表:
博彌、博巴→藏人
博雄→藏政府
博域→藏地
博伊→藏文
博蓋→藏話
既然唯色啦都這麼說了,那麼身為博巴、中文又好的她的意見我必須尊重。所以,我開始使用圖博、博巴、博彌等等字眼。
今年初回到台灣,我發現,也許在「圖博之友」的大力推動之下,「圖博」的用法變得很流行了。然而,「圖博人」這種聽起來讓人覺得奇怪的名稱,也開始普遍起來。
我忍不住寫信請問了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的董事長,達瓦才仁先生。沒想到,他很反對「圖博」這個名詞。他說,藏語中,藏人稱自己的國家為Bod(唸起來最接近法語的peu,英文的per接近,或要音譯為中文,說不定:「博」、「伯」),根本沒有「圖」的音。所以「圖博」一說,若詮釋成與藏語對應,是站不住腳的,而且也不是英文Tibet的音譯,根本一無是處。他認為,與其如此大費周張,使用新的名詞,不如就用中文已經使用幾百年的「西藏」。
他也對我所指出來的,近來在中國的用法裏,西藏的定義已經漸漸變成「西藏自治區」,而「圖博」可能比較符合藏人心目中的Bod(如唯色在她的文章裏,非常優美地解釋的:阿里三圍、衛藏四如、多康六崗),表示這種看法不確切。他認為中國的許多古籍裏,提到西藏時,所指的就是藏人心目中Bod,而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5年才成立的行政區劃,難道要為了中共近期的措施,就推翻了西藏一詞數百年來的原本涵義嗎?更何況,中共也有使用藏語的學者,也已經在把Bod的範圍縮小,限定為西藏自治區。
顯然,達瓦才仁先生頗有「我們應該與他們正面交鋒」、「不能一味躲閉」,與中共爭奪西藏的定義權的大丈夫氣概。
他這樣一說,我立刻感到頭暈,難道要把我幾十篇文章裏的「圖博」再改回「西藏」嗎?也許我更改事小,然而,這個問題,究其根本,難道不是博巴自己想要如何被稱呼的問題嗎?而博巴真的滿意「西藏」、「藏人」、「藏民」、「藏胞」、「藏族」這種中國人給他們的稱呼嗎?
長期觀察Tibet印第安那大學史伯嶺教授對我指出,他注意到許多懂得中文的博巴,雖然口頭上說「西藏」,但書寫時使用「圖博」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他也說,無疑,這對他們是一個飽含情緒的議題。
網路上的藏人博客裏,對「吐蕃」、「土番」(唐朝對Tibet的古稱)的強烈反感,對於「藏」這個字也不敢恭維(「有許多(漢)人說,什麼叫藏民,藏民就是髒麼。」),顯然這些詞污名化得相當厲害。作者認為應該使用「圖伯特」,不只能與國際接軌,也是元朝史書裏就已經使用的稱謂,更與英文的Tibet, Tibetan接近。
我又陷入「莎士比亞」時刻的時候,因緣際會下,我看到了英文維基百科對於Tibet名詞解釋,對我自己有了很大的啟發,因此把它翻譯成中文,放在本文的最後面。而這個解釋,應該是由美國籍學者、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司馬晉(James D. Seymour)所寫的。以下摘錄重點:
1. 指稱"Tibet”的名字有好幾個,從標準博蓋(藏話)中的當地地名(endonym)Bod,到外來地名(exonyms)如標準北京話的Tubo 或 Tufan(土/吐/番/蕃)以及英語裏的 Tibet。
2. 英文字Tibet,最早紀錄的年代在1827年,乃是拼成 Thibet。語源學者一般都同意,歐洲語言裏的 Tibet乃是從阿拉伯語的Tibat、Tobatt,波斯語的Tubbat一字借用過來的。
而為什麼阿拉伯語、波斯語會這樣寫?因為Tibet在七到九世紀時,作為一個稱雄中亞的大帝國,所謂的贊普時代留傳下來的遺產有關:
3. 法國的藏學家石泰安表示:「公元七世紀‧‧‧,土耳其與粟特文(Sogdian,現今伊朗地區的中古文字)提到了一個民族,稱之為 'Tüpüt',所居地方大約是現代Tibet的西北處。九世紀以降,穆斯林的作者開始使用這個稱謂(拼成Tübbet, Tibbat, 等等)。而透過他們,這個名詞傳到了中古世紀的歐洲探險家那裏。(若望·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 1180-1252),魯不魯乞(William of Rubruck,1220-1293),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培那的方濟各(Francesco della Penna, 1680-1745)。
然而當時與Tibetan大帝國接觸的阿拉伯國家(唐稱大食),他們這樣記錄的本源,還是從博蓋(藏話)裏來的:
4. 最主要的語源,是是博蓋的Stod-bod(唸成Tö-bhöt)乃是從當地地名的Bod衍生而來的,意謂「高/上Tibet」而來。 德國作者安德雷(Andreas Gruschke)對於Tibet安多區的研究裏說:
「在中國的唐朝開始時,Tibetans被稱之為土番(Tubo),此名詞似乎是從tu phod 或 stod pod (指Tibet上部:阿里三圍)而來。安多地區所講的古老博蓋方言,還保留著中古博蓋的發音;而其發音乃是Töwöd,如同蒙古語中的唸法。因此,這個詞傳下來,就變成土耳其字彚中的Tübüt,阿拉伯語中的Tibbat,而西方語言中的Tibet了。」
5. Zang 藏 用來指稱Tsang人的歷史可回溯至元朝(1279-1368),(達瓦才仁董事長表示,應該是指日喀則地方的政權,藏巴汗),而「西藏」一詞乃是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創造出來的。
所以這樣整理下來,就很清楚了,歐洲語言中的Tibet一字是從穆斯林的文獻中借來的字眼,追查本源,應指「阿里三圍」地區。而中文的西藏,原意指中央區「衛藏四如」裏的日喀則地區。論其形成的年代,Tibet的語源當然比「西藏」古老,因為就算後者可以回溯到元朝,Tibet追喚的,乃是公元七到九世紀的贊普帝國。
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外來地名」(exonyms)啊。最主要的,還是遠古以來,就生長在此高原、胼手胝足、眼見四五千公尺高山、腳踏草原、與犛牛為伍,鷹鷲飛翔、方臉狐狸出沒、黑頸鶴在田裏覓食的人們,他們怎麼稱呼自己的國家。所以石泰安這樣解釋了:
「Tibetans給他們國家的名字,Bod(現代標準藏語,亦即中部方言,的發音是Pö,如我們之前所見的),由他們南邊印度鄰居很貼近地保存、傳寫下來了,稱之為Bhoṭa,Bhauṭa,Bauṭa(音:波札)。甚至有人認為此一名稱可以見於托勒密(Ptolemy,公元90 – 168年)的記錄,以及公元一世紀的希臘文《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Periplus Maris Erythraei)裏,述及中亞地區時,提到Bautisos(波提索斯)河,以及一個稱之為Bautai(音:波台)的民族。但當時,我們(歐洲人)對於Tibetans的存在完全不知道。」
所以,說不定,我們還是得回到「波」、「博」、「伯」的本地地名(endonym),才真正是在追喚這個有著古老歷史的國家與民族。
經過這一番掙扎與辯論,其實我已經有了內心的平安。西藏,也可以是「西邊的寶藏」之意。我同意達瓦才仁董事長,當中國在那裏頤氣指使,說西藏如何如何,我們當然要正視,還要不慌不忙、不迴避、不躲藏、正大光明地回應。
圖博,也許就如同達蘭薩拉的周加才讓的解釋(按),是取其奮發圖強、博大的含義,可以說對Tibet國家的期許甚深,思之令人落淚。
而圖伯特,早已見諸中文的典籍,元朝時期就有如此稱呼,並且更加貼近英文的Tibet發音,用起來十分大方,取代唐朝的「吐蕃」之稱,也非常合適。
因此,我沒有「定於一尊」的想法,也沒有怎樣才是最「政治正確」的僵硬立場,作為一個台灣人,我期待,最終還是讓Tibetans來告訴我,他們覺得哪一個稱謂最好。
按:《民主圖博》的創辦人周加才讓解釋圖博一詞的來歷
一,「圖博」是取唐代「土蕃(ㄅㄛ)」諧音,而去其貶義。圖博二字有奮發圖強、博大之意。
二,傳統的西藏地域包含了安多、康、衛藏三區。中共統治之後在拉薩一帶的衛藏區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而把另外兩區劃歸青海、甘肅、雲南、四川各省。
三,「圖博」的概念包含了前述傳統三區,故立此新名以期有別於中共治下僅含衛藏一區的「西藏」。
四,圖博這一名稱在二十世紀末經西藏流亡政府議會通過,為Tibet的標準中文表達。
五,此事在西藏流亡社區中引發了爭議,因為確立新名詞圖博要比重新解釋西藏來得複雜。
英文維基百科翻譯: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finitions_of_Tibet
Tibet的定義
指稱"Tibet”的名字有好幾個,從標準博蓋(藏話)中的當地地名(endonym)Bod,到外來地名(exonyms)如標準北京話的Tubo 或 Tufan(吐蕃)以及英語裏的 Tibet。
博蓋中:
標準博蓋(指拉薩方言)的當地地名(endonym)稱Bod,拼音或為Bhö 或Phö。
法國學者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解釋道:
「Tibetans給他們國家的名字,Bod(現代標準藏語,亦即中部方言,的發音是Pö,如我們之前所見的),由他們南邊印度鄰居很貼近地保存、傳寫下來了,稱之為Bhoṭa,Bhauṭa,Bauṭa(音波札)。甚至有人認為此一名稱可以見諸托勒密(Ptolemy,90 – 168)的記錄,以及公元一世紀的希臘文《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Periplus Maris Erythraei)裏,述及中亞地區時,提到Bautisos(波提索斯)河,以及一個稱之為Bautai(音波台)的民族。但當時,我們對於Tibetans的存在完全不知道。」[1]
白桂思(Christopher Beckwith, 1945-今,印第安那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藏語學家)同意托勒密所作的紀錄,"Bautai – i.e., the "Bauts"(波台,亦即「波」人)之稱,再加上其地理位置,應該就是「不論西方或東方歷史材料中,最早的Tibet民族自稱的紀錄。」他並比較了公元四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司(Ammianus Marcellinus )的紀錄,後者寫道,Bautai 生活在絲國(Serica,古代希臘羅馬人稱目前中國西北部的國家,即維吾爾人的國家,東土)「以南的高山坡上」,而同一時期的漢文文獻,則紀錄了一支名為「發」(Fa)的羌人,古代漢語中,「發音類於Puat」,「無疑是想代表Baut(波),而此名稱到了七世紀,被博彌發音為Bod(在現代的拉薩方言裏,唸起來像是法文的peu)。」[2] 而Bod最源頭的意義,乃是Tibet中心的Ü-Tsang(衛藏)或Dbus-gtsang (烏思藏)的名字
「在後來的藏文歷史材料中,Tibet的慣稱Bod, 這個名字最早被提起來時,非常重要,原因是它是用來描寫一個被征服的地區。換言之,Bod的古名原本是指稱Tibetan Plateau(懸鉤子:中共中文:青藏高原,國民黨中文:青康藏高原)的一部份,這個地區,再與Rtsaṅ(Tsang,現代的藏語拼成Gtsaṅ)合起來,被稱之為Dbus-gtsaṅ (即Tibet中心區)。」[3]
[1] 石泰安,(有中譯本,翻為《西藏的文明》,第30頁),原法文版於1962年出版,英文版作小修正,並於1972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Stein, Rolf A. Tibetan Civilization (1922). English edition with minor revisions in 197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0. ISBN 0-8047-0806-1 (cloth); ISBN 0-8047-0901-7.
[2]白桂思《中亞的圖伯特帝國:在中世紀早期,圖伯特與突厥人、阿拉伯人,中國等強權競逐之歷史》(1987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7頁。
Christopher I. Beckwith, (1987),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1987,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2469-3, p. 7.
[3]白桂思前引書,第16頁。
在中文裏:
中文對於Tibet的名字,包括古代的Tubo(漢字: 吐蕃; 漢語拼音: Tǔfān; 韋氏拼音: T'u-po),或Tufan(漢字:吐蕃;漢語拼音: Tǔfān; 韋氏拼音: T'u-fan)以及現代的Xizang(漢字:西藏;漢語拼音: Xīzàng; 韋氏拼音: Hsi-tsang)。
吐蕃,Tubo 或Tufan 最早出現,乃是在舊唐書( 完成於公元945 年 )中記錄了(贊普)囊日論贊 (Gnam-ri-slon-rtsan) 在608與609年間,遣兩位使者到隋煬帝的朝廷。[4]
中國古代對"Tibet"的音譯 ,採用四個不同的漢字:「土」,意謂「泥土,土地」,或者「吐」,「嘔吐,吐出」,以及fān 「番」,「次數,外國的」(番的古代發音為bō,意謂「大膽,武術」)或者「蕃」fān,「樹籬,屏障;邊界;外國」(通常的發音為 fán ,意謂「豪奢,繁盛」)。而「番」與「蕃」字在表義外來事務時,例番茄,蕃茄(字義:外國來的茄子)時可以通用。「番」與「蕃」有時候亦譯成「蠻族」,意謂「非漢人;外國人」。[6]
現代的中文字典裏,對於「吐蕃」的發音,是Tubo 或Tufan,意見不一,而此問題又因同音異義的誹謗詞「土番」(意謂「骯髒的蠻族」,或可能是「農業的蠻族」[7] )「蠻族;土著;原住民」[8] 更加複雜。《漢語大字典》裏頭說,漢文中「土番」的最早記載,是公元七世紀,唐朝的皇族濮恭王李泰(618-652,唐太宗之子)所用,而到了十九世紀的薜福成使用土番,意指「土著」,為貶義。[9]。研究漢語的語言學者,對於吐蕃的「正確」讀法為Tubo或Tufan仍然還在辯論。例如《Sino-Platonic Papers》就是讓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州大學印歐語系、漢語學家)與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倫敦亞非學院教授)與柯蔚南 (W. South Coblin,愛荷華大學漢學家)等人辯論的地方。
石泰安討論了中文古稱「吐蕃」"Tibet" 的fan發音:
「中國人,從公元七世紀以降,就對Tibetans的存在很清楚了,卻把Bod寫成「蕃」Fan(在當時的發音為B'i̭wan)。這是因為Tibetans有時候說"Bon"(苯波)而不說"Bod"的關係?還是因為"fan"(蕃)在中文裏就是「蠻族」的通稱?我們不知道。但很快地,在一個Tibetan的大使的證詞之下,中國人開始使用Tu-fan這個詞彚,並且與Tu-fa,一個突厥-蒙古族人的名字合併,而其原始名字之發音可能類似於Tuppat。在此同時,土耳其與粟特文(Sogdian,現今伊朗地區的中古文字)提到了一個民族,稱之為 'Tüpüt',所居地方大約是現代Tibet的西北處。九世紀以降,穆斯林的作者開始使用這個稱謂(拼成Tübbet, Tibbat, 等等)。而透過他們,這個名詞傳到了中古世紀的歐洲探險家那裏。(若望·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 1180-1252),魯不魯乞(William of Rubruck,1220-1293),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培那的方濟各(Francesco della Penna, 1680-1745[14])。[15]
這個Fan 蕃發音成 "B'i̭wan" 顯示了現代中文發音與隋朝(581-618)唐朝(618-907)所使用的中古漢語發音的不同,而中古漢語也是「吐蕃」"Tibet"被紀錄的語言。重現中古漢語對Tubo或Tufan的發音的話,將唸成 t'uopuâ ,t'uop'i̭wɐn(高本漢) [16] 、thwopwâ, thwobjwɐn (許思萊) [17], 、tʰɔ'pa 、tʰɔ'puan(浦立本,中古早期) [18], 、thuXpat 、thuXpjon(白一平) [19], 。
而中文裏的新創詞「圖博」 (圖:「畫,地圖」, 博:「豐富、眾多」)則可以避免有問題的Tufan發音,並且由達蘭薩拉的西藏流亡政府所採用。
Xizang 西藏 是現代中文裏指稱"Tibet"的名詞。這個詞,由西,「指落日方向」,與藏,「儲存地,寶庫,(佛教/道教)經典(亦即道藏)」所組成,是從衛藏(Tibet傳統地理的西部與中部區域)所音譯過來。
Zang 藏 用來指稱Tsang人的歷史可回溯至元朝(1279-1368),而「西藏」一詞乃是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創造出來的。在「 藏文」(Tibetan language) 與 「藏族」 (Tibetan people)兩個詞中,藏乃是"Tibet"的簡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西藏」等同於西藏自治區(英語作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AR)。而假如在英語中直接借用中文的Xizang,可用來區別現今"TAR"(西藏自治區)與歷史的"Tibet"。
[4]前引書,第17頁。
[6] Compare these early articles: X.Y.Z. (1878), "The Character 番 or 蕃", The China Review 7.1:24-32; Giles, Herbert A. (1878), "On the Use of the Character Fan 番 'Barbarian'", The China Review 7.1:32.
[7] 根據史蒂凡‧貝耶(Stephan V. Beyer)1992年出版的《古典Tibetan語言》(The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紐約大學出版社,頁16-17)。中古漢語的「番」字(bhywan)乃是從古藏語的 bön 借來,意指「苯波教」或 Bod ("Tibet"),而且土蕃(Tho-bhywan )意謂著「農作的蠻人」,與西蕃( Syər-bhywan )意謂安多,「西方的蠻人」有區別。
[8] 遠東漢英字典(1992年版,頁239與196)清楚將土番(未開化的土著,原住民族)與吐蕃(古中國時期稱Tibet 王國)區別開來。而《現代中文字典,漢英版》(2002年,頁1994),略去了土番一詞,只解釋了吐蕃為「Tubo,古代中國的Tibet政權」。《ABC漢英大詞典》(2003年,頁956-957)把Tubo,Tufan都定義為"Tibet"。
[9]《漢語大字典》1994, vol. 2, p. 993; cf. Tǔbō 吐蕃 "Tibet", vol. 3, p. 89.
[14]曾於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在位時,從義大利前來Tibet傳天主教,而十四世達賴喇嘛曾於1994年6月5日拜訪這位傳教士出生的小村莊,義大利中部的培那比利(Pennabilli)
[15]石泰安,前引書,第30-31頁。
[16] Karlgren, Bernhard. (1957).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pp. 37, 70, 71.
[17] Schuessler, Axel. (1987). A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nes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617, 463, 153.
[18] Pulleyblank, E. G. (1991).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UBC Press. ISBN 0774803665, pp. 312, 40, 89.
[19] Baxer, William H.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uton de Gruyter, pp. 793, 748. 756.
英語中:
英文字Tibet,最早在1827年紀錄時,乃拼成 Thibet [20]。語源學者一般都同意,歐洲語言裏的 Tibet乃是從阿拉伯語的Tibat、Tobatt,波斯語的Tubbat一字借用過來的--然而他們對於Tibet的究極來源字,是博蓋、突厥語、中文或者其他語言,沒有一致的意見(見石泰安上面提到Tibet西北部的居民,被稱之為Tüpüt)。[21]
最主要的語源是博蓋的Stod-bod(唸成Tö-bhöt)乃是從當地地名的Bod,意謂「高/上Tibet」而來。 [21][22][23][24][25][26]德國作者安德雷(Andreas Gruschke)對於Tibet安多區的研究裏說:
「在中國的唐朝開始時,Tibetans被稱之為Tubo(土番),此名詞似乎是從tu phod 或 stod pod (指Tibet上部:阿里三圍)而來。安多地區所講的古老博蓋方言,還保留著中古博蓋的發音;而其發音乃是Töwöd,如同蒙古語中的唸法。因此,這個詞傳下來,就變成土耳其字彚中的Tübüt,阿拉伯語中的Tibbat,而西方語言中的Tibet了。」[27]
"Tibet"的可能第二個語源,乃是突厥字Töbäd,意謂「複數的高地」(是Töbän的複數)。沃爾夫岡‧貝爾(Wolfgang Behr,德國波洪大學)引用一篇法語文章[28],說漢語Tufan/bo,所使用的土/吐-番/蕃 四個不同的字,乃是從舊突厥語töpä/töpü ,意謂「高峰,高地」所作的音譯。[29]。他又進一步假設,Tibet最後的 t 字,乃是從「阿爾泰語中的集合複數詞而來,結果拼成Töpät,如此完美地與土耳其語中的Töpüt相符合」,而如此寫法,也可以從蒙古發現的古鄂爾渾文字(Old Turkic Orkhon inscriptions)裏證明。
第三個可能語源是漢語的Tubo,或Tufan(吐蕃)。[30]這個語言學的前提,完全依賴現代的吐蕃Tubo唸法有一個中古漢語的 t 結尾,亦即埃裏克·帕特裏奇(Eric Partridge,1894-1979,專門研究英語俚語的語言學家)的土帕特(Tu-pat)假說[31],然而沒有歷史語言學家重構這兩個發音。
[20] 《牛津英語字典》(1989年第二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華特‧史考特《醫師的女兒》Walter Scott The Surgeon's Daughter.
[21] 石泰安,前引書,第31頁。
[22] 柔克義《魯不魯乞遠東之旅,1253-55》,第151頁。Rockhill, William Woodville . 1900.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1253-55, Hakluyt Society, p. 151
[23] 《大英百科全書》(1911年版),第338頁。Baynes, Thomas S. (1911).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p. 338.
[24] 《宗教與倫理學百科全書》(1922年出版),第331頁。Hastings, James. (1922). Encyclopæ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p. 331.
[25] 《牛津英文語源學字典》(1966年版),第922頁。G. W. S. Friedrichsen, R. W. Burchfield, and C.T. Onions. (1966).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922.
[26] 梅維恆(1990年)「吐蕃與吐魯蕃:古漢文對Tibet 與Turfan的稱謂」《中亞與內亞研究》第四期,第14-70頁。Mair, Victor H. (1990). "Tufan and Tulufan: The Origins of the Old Chinese Names for Tibet and Turfan." Central and Inner Asian Studies 4, pp. 14-70.
[27]安德雷《Tibet外圍省份的文化地標:安多,第一冊,安多的青海部份》(泰國:白蓮花出版社,2001年)Gruschke, Andreas. (2001), 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s Outer Provinces: Amdo, volume 1. The Qinghai Part of Amdo. White Lotus Press. p. 21
[28] Bazin, Louis and James Hamilton. (1991) "L'origine du nom Tibet”, in Ernst Steinkellner ed., Tibetan history and language, Studies dedicated to Uray Géza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pp. 9-28.
[29] Behr, Wolfgang, "Stephan V. Beyer. (1994). The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 (book review), Oriens 34, pp. 558–559
[30] 中國西藏資訊中心「吐蕃名詞的來源」。
[31] Partridge, Eric, Origins: A Short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New York, 1966, p. 719 cites Chinese "Tu-pat, Tu-fan".
Posted by rosaceae at 03:19
│必也正名乎
留言
懸鉤子真的很用心! 整理了很多資料
一點個人的看法分享
我並不覺得將西藏改稱圖博有實質上的功效
因為畢竟是延用唐朝"土番"一詞而來 它負面貶抑的意義已經在書面上顯現 並不會因為改寫為圖博而有所變化
當然若是把它拿來當作政治運動的一個議題 那就另當別論了
一點個人的看法分享
我並不覺得將西藏改稱圖博有實質上的功效
因為畢竟是延用唐朝"土番"一詞而來 它負面貶抑的意義已經在書面上顯現 並不會因為改寫為圖博而有所變化
當然若是把它拿來當作政治運動的一個議題 那就另當別論了
Posted by sudhana at 2009年05月25日 00:51
‘图博’是记载中最古老的名称,也恰恰符合博巴的发音‘stod-pod’,意思为‘高博’。‘图博’还是最好。谢谢您, 为正义的付出!!!
Posted by 吴坚 at 2009年05月29日 21:20
奇怪了!在上文中分析与阐述好好的,到了结尾处,反过来用汉语的音解释呢!
“经过这一番挣扎与辩论,其实我已经有了内心的平安。西藏,也可以是“西边的宝藏”之意。我同意达瓦才仁董事长,当中国在那里颐气指使,说西藏如何如何,我们当然要正视,还要不慌不忙、不回避、不躲藏、正大光明地回应。”
强烈反对解释“西藏”为western treasure house”.这是西方学者的一个通病。文中已提到,“西藏“中的藏为藏语卫藏的藏,与汉语宝藏的藏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图博,也许就如同达兰萨拉的周加才让的解释(按),是取其奋发图强、博大的含义,可以说对Tibet国家的期许甚深,思之令人落泪。”
西藏的事物(美好愿望)怎么能用汉语发音解释呢。汉语“奋发图强“的图不能表达藏人的想法。说白了,悬钩子毕竟是汉女子,无意中自然用汉语的音解释藏地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但决不接受!
另外,强烈支持达瓦次仁的观点。“西藏”已用了几百年,没有必要改正。这一点上,我提议各位文人不要小题大做!最终要的是,用汉文就用纯汉文,用藏文时,用纯藏语,用英文时,就用纯英文。否则,搭配着用是不伦不类!
“经过这一番挣扎与辩论,其实我已经有了内心的平安。西藏,也可以是“西边的宝藏”之意。我同意达瓦才仁董事长,当中国在那里颐气指使,说西藏如何如何,我们当然要正视,还要不慌不忙、不回避、不躲藏、正大光明地回应。”
强烈反对解释“西藏”为western treasure house”.这是西方学者的一个通病。文中已提到,“西藏“中的藏为藏语卫藏的藏,与汉语宝藏的藏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图博,也许就如同达兰萨拉的周加才让的解释(按),是取其奋发图强、博大的含义,可以说对Tibet国家的期许甚深,思之令人落泪。”
西藏的事物(美好愿望)怎么能用汉语发音解释呢。汉语“奋发图强“的图不能表达藏人的想法。说白了,悬钩子毕竟是汉女子,无意中自然用汉语的音解释藏地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但决不接受!
另外,强烈支持达瓦次仁的观点。“西藏”已用了几百年,没有必要改正。这一点上,我提议各位文人不要小题大做!最终要的是,用汉文就用纯汉文,用藏文时,用纯藏语,用英文时,就用纯英文。否则,搭配着用是不伦不类!
Posted by Herder at 2009年05月31日 15:47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西藏人自己怎樣稱呼。從古到今他們自稱為【博】。我們還是堅持自己對自己的稱呼。就像中國人稱France為法國,holland為荷蘭,Germany為德國。外國人同樣稱中國為China.自己尊重自己是最重要的。我當然也看到有一個文章(我記不清文章的名,是一個傳教是的記錄),其中有一個記載,俄羅斯傳教士為了方便在西藏傳教,在藏區劃分了【西藏】和【東藏】。我覺得這個來源比較可靠。因為用漢語稱呼【博】為【藏】是比較可信,也是比較合理。因為,對此有兩個說法;1.這個字與“髒”字同音。比如,稱【博蓋】為【藏語】。稱【博米】為【藏人】。後來確實也有一個東藏自治區的存在。所以,西藏的存在而有了東藏。
我向來反對把【博】稱之為【西藏】的原因不在他的稱呼的漢化和貶義。而是越來越被利用【西藏】來分裂【博】。中共越來越將西藏一詞只指為【衛藏】那一塊地區。作為中國那是很自然而順利成章的事。今天,藏語的【博】的概念,漢語的【西藏】的概念,英語的【Tibet】的概念根本不規範。就像西藏人一樣四面八方不可以同而治之。中共因為他的確有一個西藏自治區而把它被定為西藏沒有錯,他們專指它為一個地區。而不可理解的是流亡的藏政府堅持要把英文的“tibet“翻成西藏。這樣來圈定一個國家的概念。而今天實際上把英語翻譯成【Tibet】這個概念是錯誤的。今天【Tibet】翻成漢語就已經成了【藏區】的這個概念,而不是【博】這個概念。Tibet是一個國家的概念或整個藏區的這個概念只是一個中國以外的外國人常用的概念。而根本與中國所說的【西藏】的概念截然不同。所以我覺得,tibet和西藏,還有我們自己稱為【博】的名稱需要一致的話,很簡單需要把東藏,西藏的東、西去掉。直接稱為【藏】(實際上中共人也是這樣稱呼其不同。如,青海藏區、甘南藏區、四川藏區等等。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
西藏-དབུས་གཙང་ -[衛藏]-west tibet
東藏-མདོ་ཁམས - [多康]-east tibet
藏 -བོད- 【博】 -tibet
藏人-བོད་མི - [博巴]-tibetan
藏語-བོད་སྐད- 【博蓋】-tibetan
我向來反對把【博】稱之為【西藏】的原因不在他的稱呼的漢化和貶義。而是越來越被利用【西藏】來分裂【博】。中共越來越將西藏一詞只指為【衛藏】那一塊地區。作為中國那是很自然而順利成章的事。今天,藏語的【博】的概念,漢語的【西藏】的概念,英語的【Tibet】的概念根本不規範。就像西藏人一樣四面八方不可以同而治之。中共因為他的確有一個西藏自治區而把它被定為西藏沒有錯,他們專指它為一個地區。而不可理解的是流亡的藏政府堅持要把英文的“tibet“翻成西藏。這樣來圈定一個國家的概念。而今天實際上把英語翻譯成【Tibet】這個概念是錯誤的。今天【Tibet】翻成漢語就已經成了【藏區】的這個概念,而不是【博】這個概念。Tibet是一個國家的概念或整個藏區的這個概念只是一個中國以外的外國人常用的概念。而根本與中國所說的【西藏】的概念截然不同。所以我覺得,tibet和西藏,還有我們自己稱為【博】的名稱需要一致的話,很簡單需要把東藏,西藏的東、西去掉。直接稱為【藏】(實際上中共人也是這樣稱呼其不同。如,青海藏區、甘南藏區、四川藏區等等。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
西藏-དབུས་གཙང་ -[衛藏]-west tibet
東藏-མདོ་ཁམས - [多康]-east tibet
藏 -བོད- 【博】 -tibet
藏人-བོད་མི - [博巴]-tibetan
藏語-བོད་སྐད- 【博蓋】-tibetan
Posted by 西藏2008 at 2009年06月01日 08:01
西藏永远是属于中国的,悬钩子MM就别再瞎折腾了!
Posted by 小天 at 2009年06月01日 14:23
解释
藏学家王尧讲了吐蕃是大蕃的古代音,在赞普时期,唐人称"博"为"大蕃",称自己为"大唐"。现在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对“大”还发音吐音,字源于藏语的"高"mTho"的发音,地域高,当时也是地位高尊,权威高大的意思. 全世界都有的大日本,大韩民国,大清国,Great Britain大英国等等.
大清国末代,所说的乌思藏其实也是藏语,特指中部地区,日喀则地区,不能指代“博“。我看到1934年上海等的报纸上都写“博“。
很明显西藏一词非常不适合我们博人,图博一个可以翻译成Tibet意思是Great Tibetan大博(音译图博).
感谢博主和悬钩子,呼吁海外和博巴Bodpa都用Bod and Bodpa or Tibet(博,博巴和大博)
我相信如果中国政府有诚意解决为题,达瓦才仁先生所担心的,博的名称不会带来和解的障碍.博只是回家,用自己的真名.
最后,我觉得我是Ganchen Bodpa博人(我不是Zang人或Zang族),我的家是Bod Kawachen 雪域博土(不是 Xizang Qinghai Chuanzang or Chuan xibei Yunzang Ganzang)这些中国的肢解只是身体上的强制管制和侮辱.我们自己在观念上和精神上是完整的Bod and Bodpa(音译Tibet and Tibetan)
不管用汉字、English称呼Bod时至少是近似的音译(如:Tibet Tibetan 图博 图博特 博)我们就能接受, "Xizang Zangzu" NO NO NO.
藏学家王尧讲了吐蕃是大蕃的古代音,在赞普时期,唐人称"博"为"大蕃",称自己为"大唐"。现在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对“大”还发音吐音,字源于藏语的"高"mTho"的发音,地域高,当时也是地位高尊,权威高大的意思. 全世界都有的大日本,大韩民国,大清国,Great Britain大英国等等.
大清国末代,所说的乌思藏其实也是藏语,特指中部地区,日喀则地区,不能指代“博“。我看到1934年上海等的报纸上都写“博“。
很明显西藏一词非常不适合我们博人,图博一个可以翻译成Tibet意思是Great Tibetan大博(音译图博).
感谢博主和悬钩子,呼吁海外和博巴Bodpa都用Bod and Bodpa or Tibet(博,博巴和大博)
我相信如果中国政府有诚意解决为题,达瓦才仁先生所担心的,博的名称不会带来和解的障碍.博只是回家,用自己的真名.
最后,我觉得我是Ganchen Bodpa博人(我不是Zang人或Zang族),我的家是Bod Kawachen 雪域博土(不是 Xizang Qinghai Chuanzang or Chuan xibei Yunzang Ganzang)这些中国的肢解只是身体上的强制管制和侮辱.我们自己在观念上和精神上是完整的Bod and Bodpa(音译Tibet and Tibetan)
不管用汉字、English称呼Bod时至少是近似的音译(如:Tibet Tibetan 图博 图博特 博)我们就能接受, "Xizang Zangzu" NO NO NO.
Posted by MOEI at 2009年06月01日 16:04
哇,這篇的評語人,我好像都不認識。
我必須提醒Herder,
>>西藏的事物(美好愿望)怎么能用汉语发音解释呢。汉语“奋发图强”的图不能表达藏人的想法。说白了,悬钩子毕竟是汉女子,无意中自然用汉语的音解释藏地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但决不接受!<<
這個不是我的解釋,這是流亡社區的Tibetan周加才讓的解釋。你當然可以不接受。
另外,小天,你是漢人,這裏沒有你說話的餘地,Tibetan要如何稱呼自己,是他們自己的決定權,你只能閉嘴。封ip.
看來,各方看法不一啊。我只希望鼓勵大家再多討論。
我必須提醒Herder,
>>西藏的事物(美好愿望)怎么能用汉语发音解释呢。汉语“奋发图强”的图不能表达藏人的想法。说白了,悬钩子毕竟是汉女子,无意中自然用汉语的音解释藏地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但决不接受!<<
這個不是我的解釋,這是流亡社區的Tibetan周加才讓的解釋。你當然可以不接受。
另外,小天,你是漢人,這裏沒有你說話的餘地,Tibetan要如何稱呼自己,是他們自己的決定權,你只能閉嘴。封ip.
看來,各方看法不一啊。我只希望鼓勵大家再多討論。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2日 01:58
其實,台灣的「圖博之友」改成「博之友」應該也很不錯!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2日 02:03
另外,herder 桑,
「漢女子」這個名稱,我也不接受。我不是漢人,我是台灣人,謝謝!
「漢女子」這個名稱,我也不接受。我不是漢人,我是台灣人,謝謝!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2日 02:07
博主心胸狭隘!
台湾人难道是倭人?我是汉人。
西藏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权问题!
如果人权问题解决了,还有独不独的问题吗?如果还有这问题,追求者的目的就要深思了!
台湾人难道是倭人?我是汉人。
西藏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权问题!
如果人权问题解决了,还有独不独的问题吗?如果还有这问题,追求者的目的就要深思了!
Posted by 台湾人 at 2009年06月02日 05:57
上面這一位,
你竟然不知羞恥,敢自簽是「台灣人」!封ip. 以後不用再來了!
沒有一位台灣人會不尊重別人的認同。你這種情形,典型的「中國人」!
圖伯特有沒有問題,那是要博巴自己決定,不用你來多嘴。
你竟然不知羞恥,敢自簽是「台灣人」!封ip. 以後不用再來了!
沒有一位台灣人會不尊重別人的認同。你這種情形,典型的「中國人」!
圖伯特有沒有問題,那是要博巴自己決定,不用你來多嘴。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2日 17:45
還有,很多台灣人寧可當倭人,也不想當漢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謝謝。好走。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2日 17:47
Rosacea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mments! I know you are Taiwanese. But do you have another written language other than Chinese in Taiwan as we do in Tibet? If so, why did you use Chinese or Mandarin pronunciation to interpreter “xizang” as “western treasure house”? 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mments! I know you are Taiwanese. But do you have another written language other than Chinese in Taiwan as we do in Tibet? If so, why did you use Chinese or Mandarin pronunciation to interpreter “xizang” as “western treasure house”? Thanks
Posted by Herder at 2009年06月03日 15:33
Herder,
I do not quite understand where you come from.
Xizang is obviously a Chinese term. We use it because we were not taught any alternatives. But obviously, Xizang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Western treasure house" if one looks into the component characters. It is definitely preferable to Tu-fan.
I do not know how this offends you.
Although we Taiwanese use Chinese as our written language, but isn't it a fact that we are also willing to accept this may not be a very good term and Tibet should be called another name? All I am asking is that more Tibetans think about this and give us (the Taiwanese) a chance to know your land, your people, your country!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make myself clear and tell me why Xizang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Western Treasure.
I do not quite understand where you come from.
Xizang is obviously a Chinese term. We use it because we were not taught any alternatives. But obviously, Xizang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Western treasure house" if one looks into the component characters. It is definitely preferable to Tu-fan.
I do not know how this offends you.
Although we Taiwanese use Chinese as our written language, but isn't it a fact that we are also willing to accept this may not be a very good term and Tibet should be called another name? All I am asking is that more Tibetans think about this and give us (the Taiwanese) a chance to know your land, your people, your country!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make myself clear and tell me why Xizang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Western Treasure.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09年06月04日 00:50
Czech Kundra wrote: "a name means continuty with the past and people without a past are people without a name" so Bhod is original name for Tibet as well as past , XiZang is new name that means after chinese occupied and gave this name for Xizang, it is only part of Lhasa, not including Amdo and Kham, therefore Tupe is suit what we call all Tibet. Dawa Tsering´s views only concern name that spreading recently, but my views Xizang is only chiese goverment used for Tibet. anyhow, your views worthy to read ....
Posted by snowlion at 2009年06月05日 23:22
民间研究揭密西藏骚乱真正原因
记者: 张楠
北京
Jun 8, 2009
街边打台球的年轻人
一项罕见的民间研究显示,造成去年3月中国藏区发生骚乱的主要原因,并非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组织和煽动,而是藏人在自己土地上被日益边缘化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性不满。
去年3月14号,西藏僧人从3月10号起举行的和平示威发展成暴力事件。此后,北京当局和中国媒体一面倒地指责达赖喇嘛“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了3/14事件。
不过,民间组织“公盟”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这个结论。
*藏族青年面临生存困境*
报告认为,造成3/14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藏人在藏区被边缘化,找不到工作,感到缺少机会的不平等。报告说,收益最大的是外来人口,是非藏族,他们几乎垄断了餐馆、旅店和商店的就业机会。
公盟的调查报告
报告说,3/14事件的参与者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可是这一代藏族青年面临着生存困境。2007年的统计显示,藏族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年,藏族青年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这份报告,在藏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混”,没有学上,没有门路,没有家底,又不愿回老家放牛放羊,只能在城市里游荡,成为暗流涌动的“不安定因素”。
“公盟”成员去年用一个月时间在西藏自治区和甘肃省藏区,走访了学者专家、僧侣、农民、牧民、艺术家、商人和移民,并撰写出调研报告《藏区314事件社会、经济成因调查》。
藏族女作家唯色说,据她了解,公盟成员中有不少是关注西藏问题的律师:“其中包括在去年西藏事件中愿意为被捕藏人提供法律帮助而签名的21个中国律师的好几位。另外还有最近为藏区被捕的藏人提供辩护的两位律师。这个调查报告,它的调研和撰稿都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拉萨货运站的工人
*藏人恐慌及危机感加重*
这份公盟法律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和汉族主导的现代化一下子打开了藏区,剧烈地冲击着藏民族的核心要素-经济生活、权力结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地理人口面貌。
报告说,当和自己的传统认同、生活方式、宗教情感息息相关的土地,迅速变成了一个无法辨认的“现代化都市”时;当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找不到工作、感到机会的不公平时;当体会到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剧烈冲击时,藏人的恐慌和危机感就不难理解。
*权贵阶层与民众鸿沟日益加大*
民族区域自治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引发群众不满,比如藏族地区内部权贵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
拉萨夜景
自1959年反抗中共的武装斗争被镇压下去之后,新兴地方权力精英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藏区精英,成为中央政府倚重的治理力量。公盟的报告说,北京赋予这些人很大权力,却缺乏对他们的有效监督。
报告说,“境外势力、藏独问题”成为很多地方官员用以掩盖执政失误、压制社会不满情绪的“遮羞布”。
报告援引西藏共产党创始人平措汪杰的话说,“政府内部有一大群吃反分裂饭的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权力和资源,利用一切机会打分裂牌,表面上喊反分裂,实际上他们的个人利益就在这里。
*分析冲突内部原因“难能可贵”*
公盟表示,一场巨大的社会矛盾必然有其内部成因,这项调研就是为了探析3/14这一突发事件的社会土壤。
西藏作家唯色说,在官方一面倒的宣传中,这份报告表达出不同意见,实属“难能可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旦增伦珠虽然认为这个报告太过肤浅,但是肯定了公盟关心国家大事的努力,也表示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利。
旦增伦珠
旦增伦珠说:“现在这种叫民间力量也好、叫草根组织也好,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各种事务,大到国际事务、形像,小到国内的交通事故、环境等等。这个本身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调研报告4月份公布后似乎未能引起广泛关注。上星期,该报告英文版经“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发表后,才吸引外国媒体的注意。纽约时报说,公盟理事会成员许永志表示,报告已经提交给政府,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回音。
公盟的前身是2003年由北大三博士和著名维权律师张星水共同成立的阳光宪政研究中心,2005年重新注册为“北京公盟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公益性法律研究,以推进中国的人权、民主和法治。
公盟选择中国典型的前沿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意见和立法建议,曾就孙志刚在收容站被打致死案向全国人大提出违宪审查的公民建议,导致国务院废止了收容遣送制度。
关键词:公盟,西藏问题,藏人危机
记者: 张楠
北京
Jun 8, 2009
街边打台球的年轻人
一项罕见的民间研究显示,造成去年3月中国藏区发生骚乱的主要原因,并非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组织和煽动,而是藏人在自己土地上被日益边缘化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性不满。
去年3月14号,西藏僧人从3月10号起举行的和平示威发展成暴力事件。此后,北京当局和中国媒体一面倒地指责达赖喇嘛“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了3/14事件。
不过,民间组织“公盟”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这个结论。
*藏族青年面临生存困境*
报告认为,造成3/14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藏人在藏区被边缘化,找不到工作,感到缺少机会的不平等。报告说,收益最大的是外来人口,是非藏族,他们几乎垄断了餐馆、旅店和商店的就业机会。
公盟的调查报告
报告说,3/14事件的参与者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可是这一代藏族青年面临着生存困境。2007年的统计显示,藏族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年,藏族青年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这份报告,在藏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混”,没有学上,没有门路,没有家底,又不愿回老家放牛放羊,只能在城市里游荡,成为暗流涌动的“不安定因素”。
“公盟”成员去年用一个月时间在西藏自治区和甘肃省藏区,走访了学者专家、僧侣、农民、牧民、艺术家、商人和移民,并撰写出调研报告《藏区314事件社会、经济成因调查》。
藏族女作家唯色说,据她了解,公盟成员中有不少是关注西藏问题的律师:“其中包括在去年西藏事件中愿意为被捕藏人提供法律帮助而签名的21个中国律师的好几位。另外还有最近为藏区被捕的藏人提供辩护的两位律师。这个调查报告,它的调研和撰稿都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拉萨货运站的工人
*藏人恐慌及危机感加重*
这份公盟法律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和汉族主导的现代化一下子打开了藏区,剧烈地冲击着藏民族的核心要素-经济生活、权力结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地理人口面貌。
报告说,当和自己的传统认同、生活方式、宗教情感息息相关的土地,迅速变成了一个无法辨认的“现代化都市”时;当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找不到工作、感到机会的不公平时;当体会到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剧烈冲击时,藏人的恐慌和危机感就不难理解。
*权贵阶层与民众鸿沟日益加大*
民族区域自治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引发群众不满,比如藏族地区内部权贵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
拉萨夜景
自1959年反抗中共的武装斗争被镇压下去之后,新兴地方权力精英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藏区精英,成为中央政府倚重的治理力量。公盟的报告说,北京赋予这些人很大权力,却缺乏对他们的有效监督。
报告说,“境外势力、藏独问题”成为很多地方官员用以掩盖执政失误、压制社会不满情绪的“遮羞布”。
报告援引西藏共产党创始人平措汪杰的话说,“政府内部有一大群吃反分裂饭的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权力和资源,利用一切机会打分裂牌,表面上喊反分裂,实际上他们的个人利益就在这里。
*分析冲突内部原因“难能可贵”*
公盟表示,一场巨大的社会矛盾必然有其内部成因,这项调研就是为了探析3/14这一突发事件的社会土壤。
西藏作家唯色说,在官方一面倒的宣传中,这份报告表达出不同意见,实属“难能可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旦增伦珠虽然认为这个报告太过肤浅,但是肯定了公盟关心国家大事的努力,也表示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利。
旦增伦珠
旦增伦珠说:“现在这种叫民间力量也好、叫草根组织也好,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各种事务,大到国际事务、形像,小到国内的交通事故、环境等等。这个本身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调研报告4月份公布后似乎未能引起广泛关注。上星期,该报告英文版经“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发表后,才吸引外国媒体的注意。纽约时报说,公盟理事会成员许永志表示,报告已经提交给政府,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回音。
公盟的前身是2003年由北大三博士和著名维权律师张星水共同成立的阳光宪政研究中心,2005年重新注册为“北京公盟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公益性法律研究,以推进中国的人权、民主和法治。
公盟选择中国典型的前沿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意见和立法建议,曾就孙志刚在收容站被打致死案向全国人大提出违宪审查的公民建议,导致国务院废止了收容遣送制度。
关键词:公盟,西藏问题,藏人危机
Posted by DSFE at 2009年06月09日 04:48
It was communist China's attempt to change the Tibetan name as a part of oblitrating Tibetan identity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 We have our name Tibet, Bhot, Khawachen, Ganjong etc. Whether Xizhang means Western treasure house or Easter Gem castle or most wonderful land whatever superficial name you call, it was foreign communist invader's ulterior movtive to destroy Tibet and not out of their kindness for Tibet. No Thanks to Xizhang. Tibet for tibetans.
Posted by Bhodgidakpo at 2009年06月09日 06:31
悬钩子女士和阿扁真是蠻像的!!!
怪不得馬英九會贏,呵呵!!!
怪不得馬英九會贏,呵呵!!!
Posted by 我不是綠!!! at 2009年06月12日 04:00
(简体字抱歉)
用endonym,那就是“博”。但是单个字的名字不符合中文习惯,所以对整个Bod的地方就叫做“博域”(正好是bod yul的译音,比“博国”或者“博地区”来得自然),其他的用“博”来翻,比如“博人”“博民族”“博语”“博政府”,应该是好的做法。
用endonym,那就是“博”。但是单个字的名字不符合中文习惯,所以对整个Bod的地方就叫做“博域”(正好是bod yul的译音,比“博国”或者“博地区”来得自然),其他的用“博”来翻,比如“博人”“博民族”“博语”“博政府”,应该是好的做法。
Posted by minus273 at 2009年06月25日 09:37
为什么“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担忧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viewthread.php?tid=174835
藏族, 藏语, 藏文, 担忧
在我国伟大祖国的大家庭中,藏族,他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产。可是,当时代的步伐迈进知识爆炸。科学文化正日新月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藏族地区却出现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在我们藏族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br> 我对我们甘孜藏族自治州过去民族文化水平较高的康定、德格、巴塘、理塘、甘孜、新龙、白玉、石渠、色达九个县的现有藏族干部6044人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懂藏文的只有991人,占九县藏族干部总数的16.4%。其中康定占3.1%,巴塘占5.3%,理塘占 9.9%,甘孜占21.6%,新龙占9.5%,德格占38.7%,白玉占13.2%,石渠占30.7%,色达占15%。对康定一所中学一个班中的25名藏族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在任何场合均可用藏语对话的只有5人,占全班藏族学生总数的20%在一般场合下可用藏语对话的4 人,占16%,只是听得懂,但只会讲一般生活用语的9人,占36%,只听得懂一般生活用语,但不会说的7人,占28%。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民族丰富、优良的语言文字不就要失传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吗?这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出现“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急于求成“民族大融合"的错误思想引起了这种现象
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民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民族存在不仅同阶级、国家相联系,而且同它自身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其表现出来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心理素质等相联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能为各民族的繁荣兴旺和将来走向民族大融合创造条件,并不意味著民族的消亡。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後是国家消亡,而後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但是我州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优良的民族文化"的规定。不“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在诉讼、教学、翻译、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等方面的利用。"不是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平等权力。不用本民族通用的文字作为自治机关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在语言文字上的自治实际上成了代治。不重视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歧视的表现。
民族地区如果在语言文字上推行“以汉为主",甚至“全盘汉化"的思想观点来帮助消除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别,力求达到“民族平等",急于促进“民族大融和",不但违背了国家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而且不利于祖国的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采取这种“民族同化"的政策去帮助藏族发展和繁荣经济文化,所取得的成效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不是吗?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民族自治区域的甘孜州,藏文学校、藏文专业、藏文课程和书刊统统被砍光;成千上万的藏文历史文献被烧毁;具有高深学识的藏族僧俗学者有些被打成“反动喇嘛",“牛鬼蛇神",遭到打击迫害,甚至有些被置于死地;经书被烧毁,神像被砸烂,寺庙被毁掉,强迫群众不准信教等,到头来其效果又是如何呢?藏区的经济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沿。倒是摧毁了群众对政策的信赖,毁掉了党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同程度地加深了藏汉之间的隔阂,给藏区的宗教文化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任何轻视民族工作,缺乏用马列主义的民族观去处理民族问题都是十分有害的。凡是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各级领导,请您们时刻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
二、“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导致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後果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由于党的民族政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左"对路线和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不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展,使藏族的文字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出现“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我州从一九六二年到七八年之间,全州从中小学到其它各类学校的藏文课程和专业以及藏文刊物先後被停办,後来几乎被砍光。藏文教师成批精简或改行调离。推行法律使用汉语文教学制度。藏区藏文教学几乎被绝迹,使藏族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失去了学习藏文的机会。许多人想自学,但那时一无书学、二无人教。由此而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现象。
藏文果真无用吗?不!藏族人民经过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举世瞩目。无论从产生年代、数量、内容到价值等方面,在我国仅次于汉族。并且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藏文仍有较高的地位,许多发达的国家里早有藏文研究机构。
藏族的文字有著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藏文已相当发达。藏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出了韵律、文字、史地、哲学、逻辑、法律、天文、历算、医药、故事、小说、诗歌、寓言、绘画、建筑、雕塑等系统完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书。藏文《甘珠尔》、《丹珠尔》二达佛学丛书合起来就有三百多帙,四千多部,象这样的佛学巨著世界各国中是少有的。可以这样说,藏族的文化是古老的、发达的;藏族的文字是先进的完善的。各门科学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他一些边缘科学都可以使用藏文或翻译成藏文,难道说它是无用吗?
我州自古以来藏文水平较低吗?不是。我州民族文化结构较差的得荣县,民改时全县总人口不到七千,但具有初小以上藏文水平的近七百人左右,获得西藏三大寺的“格西"、“堪布"等学位的就有二十多人。而现在具有藏文大专水平的只有两个。
强调藏文的有用性、重要性、发达性和先进性绝不意味著排斥外族和外国的文化,请不要误会。积极吸收外族和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每个人懂得几种民族的语言文字无疑是进取的表现。是值得提倡、发扬和坚持的,闭关自守是不可取的。但是我认为:学习外族和外国的先进文化,应该在使用,发展本民族文字的基础上,在继承、发掘本民族文字的前提下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将变成自身的要素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那种采取“抛弃自己固有的优良文化,全盘外族化"的办法来力求达到提高、发展本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自从出现“藏文无用,唯汉文先进"潮流後,我们甘孜州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毕业的近三万多藏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也是这批人。因此,“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是导致“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根源。
三、藏族自己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酿成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现象
我们自己酿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藏族中有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贬低自己,崇洋媚外,以轻谩的眼光看待本民族的文化而自以为是和盲目赶时髦的人不少,包括许多本民族的领导干部在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对本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产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因而对本民族得语言文字感情淡薄,浑浑噩噩地随“藏文无用论"之大流。对目前出现“藏者不知藏,知者多无藏"的现象无动于衷。其次,我们本民族在自治机关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对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领导同志至今还没有认识到我州是“藏族自治州",对“藏族自治"四个字的含义缺乏从本质上加以认识。表现在订政策、措施、策略、办事情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四个字。使我们费解的是:藏族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藏族自治州为什麽不可以广泛地使用和推行藏族的语言文字。难道说在藏区无论讲话、写文章、发公布、宣传、教育等都使用汉语,汉文就算是“民族团结"。否则就是搞分裂,就是狭隘地方民族主义?我们知道各类科学都可以使用藏文或可以翻译成藏文,但为什麽只要求藏族学习他族语言文字,而在藏区工作的其他民族为何不可以学习藏族的语言文字。有些人在藏区工作了近三十多年,迄今还不会说一句通顺的藏语,不懂一个藏文字母,这又说明了什麽?
更费解的是,有人把“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说成这是藏族新一代的“进步"、“开化"、“有知识"的表现。背弃自己古老、成熟、优良的文化,丧失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珍珠的文化般遗产,难道这是“进步"、“开化"的表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这样的“进步"?难道说我们藏族干部无论讲话、写文章或到农牧区搞调查研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身边带过翻译就是“进步"?就意味著“有知识"?直接与群众对话就是“落後",“原始"?第三、我们藏族领导干部中确有这样一少部分人,他们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就有优策良计,深谋远虑,甘愿付出一切代价,而对本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繁荣兴旺的问题上则采取漠然视之、无动于衷的态度。我们民族的许多事情就坏在这些少数人手中。
所以,目前出现“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是由于我们本民族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所造成。重视藏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提高藏语文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发展藏族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建设具有藏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方向。因此,要想把我州建设成团结文明、美丽富饶的藏族自治州,就必须提高藏语文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就是因为她有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居住地域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这些特点,那就无所谓民族了。党和国家也没有必要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了。我的上述呼吁是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责任,初步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是站在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立场上提出来的。
泽仁邓珠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viewthread.php?tid=174835
藏族, 藏语, 藏文, 担忧
在我国伟大祖国的大家庭中,藏族,他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产。可是,当时代的步伐迈进知识爆炸。科学文化正日新月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藏族地区却出现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在我们藏族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br> 我对我们甘孜藏族自治州过去民族文化水平较高的康定、德格、巴塘、理塘、甘孜、新龙、白玉、石渠、色达九个县的现有藏族干部6044人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懂藏文的只有991人,占九县藏族干部总数的16.4%。其中康定占3.1%,巴塘占5.3%,理塘占 9.9%,甘孜占21.6%,新龙占9.5%,德格占38.7%,白玉占13.2%,石渠占30.7%,色达占15%。对康定一所中学一个班中的25名藏族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在任何场合均可用藏语对话的只有5人,占全班藏族学生总数的20%在一般场合下可用藏语对话的4 人,占16%,只是听得懂,但只会讲一般生活用语的9人,占36%,只听得懂一般生活用语,但不会说的7人,占28%。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民族丰富、优良的语言文字不就要失传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吗?这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出现“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急于求成“民族大融合"的错误思想引起了这种现象
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民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民族存在不仅同阶级、国家相联系,而且同它自身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其表现出来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心理素质等相联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能为各民族的繁荣兴旺和将来走向民族大融合创造条件,并不意味著民族的消亡。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後是国家消亡,而後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但是我州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优良的民族文化"的规定。不“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在诉讼、教学、翻译、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等方面的利用。"不是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平等权力。不用本民族通用的文字作为自治机关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在语言文字上的自治实际上成了代治。不重视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歧视的表现。
民族地区如果在语言文字上推行“以汉为主",甚至“全盘汉化"的思想观点来帮助消除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别,力求达到“民族平等",急于促进“民族大融和",不但违背了国家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而且不利于祖国的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采取这种“民族同化"的政策去帮助藏族发展和繁荣经济文化,所取得的成效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不是吗?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民族自治区域的甘孜州,藏文学校、藏文专业、藏文课程和书刊统统被砍光;成千上万的藏文历史文献被烧毁;具有高深学识的藏族僧俗学者有些被打成“反动喇嘛",“牛鬼蛇神",遭到打击迫害,甚至有些被置于死地;经书被烧毁,神像被砸烂,寺庙被毁掉,强迫群众不准信教等,到头来其效果又是如何呢?藏区的经济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沿。倒是摧毁了群众对政策的信赖,毁掉了党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同程度地加深了藏汉之间的隔阂,给藏区的宗教文化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任何轻视民族工作,缺乏用马列主义的民族观去处理民族问题都是十分有害的。凡是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各级领导,请您们时刻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
二、“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导致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後果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由于党的民族政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左"对路线和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不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展,使藏族的文字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出现“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我州从一九六二年到七八年之间,全州从中小学到其它各类学校的藏文课程和专业以及藏文刊物先後被停办,後来几乎被砍光。藏文教师成批精简或改行调离。推行法律使用汉语文教学制度。藏区藏文教学几乎被绝迹,使藏族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失去了学习藏文的机会。许多人想自学,但那时一无书学、二无人教。由此而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现象。
藏文果真无用吗?不!藏族人民经过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举世瞩目。无论从产生年代、数量、内容到价值等方面,在我国仅次于汉族。并且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藏文仍有较高的地位,许多发达的国家里早有藏文研究机构。
藏族的文字有著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藏文已相当发达。藏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出了韵律、文字、史地、哲学、逻辑、法律、天文、历算、医药、故事、小说、诗歌、寓言、绘画、建筑、雕塑等系统完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书。藏文《甘珠尔》、《丹珠尔》二达佛学丛书合起来就有三百多帙,四千多部,象这样的佛学巨著世界各国中是少有的。可以这样说,藏族的文化是古老的、发达的;藏族的文字是先进的完善的。各门科学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他一些边缘科学都可以使用藏文或翻译成藏文,难道说它是无用吗?
我州自古以来藏文水平较低吗?不是。我州民族文化结构较差的得荣县,民改时全县总人口不到七千,但具有初小以上藏文水平的近七百人左右,获得西藏三大寺的“格西"、“堪布"等学位的就有二十多人。而现在具有藏文大专水平的只有两个。
强调藏文的有用性、重要性、发达性和先进性绝不意味著排斥外族和外国的文化,请不要误会。积极吸收外族和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每个人懂得几种民族的语言文字无疑是进取的表现。是值得提倡、发扬和坚持的,闭关自守是不可取的。但是我认为:学习外族和外国的先进文化,应该在使用,发展本民族文字的基础上,在继承、发掘本民族文字的前提下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将变成自身的要素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那种采取“抛弃自己固有的优良文化,全盘外族化"的办法来力求达到提高、发展本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自从出现“藏文无用,唯汉文先进"潮流後,我们甘孜州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毕业的近三万多藏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也是这批人。因此,“藏文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是导致“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根源。
三、藏族自己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酿成了“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的现象
我们自己酿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藏族中有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贬低自己,崇洋媚外,以轻谩的眼光看待本民族的文化而自以为是和盲目赶时髦的人不少,包括许多本民族的领导干部在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对本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产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因而对本民族得语言文字感情淡薄,浑浑噩噩地随“藏文无用论"之大流。对目前出现“藏者不知藏,知者多无藏"的现象无动于衷。其次,我们本民族在自治机关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对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领导同志至今还没有认识到我州是“藏族自治州",对“藏族自治"四个字的含义缺乏从本质上加以认识。表现在订政策、措施、策略、办事情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四个字。使我们费解的是:藏族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藏族自治州为什麽不可以广泛地使用和推行藏族的语言文字。难道说在藏区无论讲话、写文章、发公布、宣传、教育等都使用汉语,汉文就算是“民族团结"。否则就是搞分裂,就是狭隘地方民族主义?我们知道各类科学都可以使用藏文或可以翻译成藏文,但为什麽只要求藏族学习他族语言文字,而在藏区工作的其他民族为何不可以学习藏族的语言文字。有些人在藏区工作了近三十多年,迄今还不会说一句通顺的藏语,不懂一个藏文字母,这又说明了什麽?
更费解的是,有人把“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说成这是藏族新一代的“进步"、“开化"、“有知识"的表现。背弃自己古老、成熟、优良的文化,丧失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珍珠的文化般遗产,难道这是“进步"、“开化"的表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这样的“进步"?难道说我们藏族干部无论讲话、写文章或到农牧区搞调查研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身边带过翻译就是“进步"?就意味著“有知识"?直接与群众对话就是“落後",“原始"?第三、我们藏族领导干部中确有这样一少部分人,他们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就有优策良计,深谋远虑,甘愿付出一切代价,而对本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繁荣兴旺的问题上则采取漠然视之、无动于衷的态度。我们民族的许多事情就坏在这些少数人手中。
所以,目前出现“藏族不懂藏文,藏族说不好藏语"是由于我们本民族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所造成。重视藏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提高藏语文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发展藏族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建设具有藏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方向。因此,要想把我州建设成团结文明、美丽富饶的藏族自治州,就必须提高藏语文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就是因为她有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居住地域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这些特点,那就无所谓民族了。党和国家也没有必要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了。我的上述呼吁是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责任,初步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是站在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立场上提出来的。
泽仁邓珠
Posted by sojong at 2009年07月03日 12:32
西藏?圖博?圖伯特?
我也一直困惑著
好高興在這裡看見這麼多相關資料和討論
謝謝玄鉤子費心地認真整理思考
以前就覺得"西藏"這個詞真的好怪
尤其在Tibet旅行,遇見許多中國旅者提到"藏人"時鄙夷的臉色
我可以明確感覺到它被污名化了
我想到前幾年韓國將首都的中文名稱漢城改為首爾這件事
一如你在文末所說
如果Tibetans對被稱呼的中文名稱有不同意見
的確是需要Tibetans廣泛討論並取得共識
由他們來決定我們大家該如何稱呼
其他人應該都無權置喙
我也一直困惑著
好高興在這裡看見這麼多相關資料和討論
謝謝玄鉤子費心地認真整理思考
以前就覺得"西藏"這個詞真的好怪
尤其在Tibet旅行,遇見許多中國旅者提到"藏人"時鄙夷的臉色
我可以明確感覺到它被污名化了
我想到前幾年韓國將首都的中文名稱漢城改為首爾這件事
一如你在文末所說
如果Tibetans對被稱呼的中文名稱有不同意見
的確是需要Tibetans廣泛討論並取得共識
由他們來決定我們大家該如何稱呼
其他人應該都無權置喙
Posted by lilimalene at 2009年07月17日 00:12
吊,妳班Taiwanese,妳老豆老母阿爺奶奶不是由中國來的嗎?
只有中國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有發言權!
只有中國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有發言權!
Posted by xxx at 2009年07月29日 12:48
"某些人"真的是不讀書的人 要"班"祖先是吧? 人類起源在非洲啦!!
根據"某些人"的邏輯, 中國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也沒有發言權 只有西藏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有發言權!
根據"某些人"的邏輯, 中國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也沒有發言權 只有西藏人對西藏的命名(任何一種語言)有發言權!
Posted by hamous at 2009年07月30日 20:48
閣下把令郎取名為小華,在下覺得不妥,所以擅自將令郎改名小強,請問閣下作何感想?你們搞了這麼多事,有沒有想過,國際上公認且合法的西藏統治者,中共官方的正試稱呼為何?你們試著寄一封信,住址寫圖博,看你們寄不寄得到。別這麼無聊了,西藏真能脫離中國獨立那天才討論用啥名字都來得及,更何況還住在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絕大多數藏人,也不見得認同國外那些流浪藏人擅自取的翻譯名稱吧,說穿了,這只是少數藏獨份子自我意淫的幻想,外人或台灣人無須跟著瞎起鬨,硬是要改掉人家官方的正式稱呼,根本就是自己在叫爽的而已......
Posted by Richard at 2009年09月04日 04:26
基於尊重,還是應稱之圖博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想中國人也喜歡別人叫自己'中國人'吧
同理,圖博人自然也能稱"圖博人".
當然啦,只有圖博人對名稱才有發言權!!
重點還是那兩個字--尊重--
尊重圖博人~
尊重圖博文化~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想中國人也喜歡別人叫自己'中國人'吧
同理,圖博人自然也能稱"圖博人".
當然啦,只有圖博人對名稱才有發言權!!
重點還是那兩個字--尊重--
尊重圖博人~
尊重圖博文化~
Posted by teca at 2010年01月02日 00:52
本当に素敵なサイトでした。心から感謝しています。
Posted by 順子 at 2010年01月10日 11:26
汉人被图博人称为黑衣族,东突厥人也把汉族称为黑衣族,可能是因为汉人是个农业社会,穿的衣服都是简单的粗布,最廉价的染布就是黑色,大伙出了王公县令以外都穿黑布衣。
蕃应改念bo,大家可以查看康熙字典。fan是个错误的发音,bo是唐朝时期的发音,比较接近现在的广东话。蕃的音是根据图博人对自己的称呼的译音。
欢迎交流
蕃应改念bo,大家可以查看康熙字典。fan是个错误的发音,bo是唐朝时期的发音,比较接近现在的广东话。蕃的音是根据图博人对自己的称呼的译音。
欢迎交流
Posted by gesang at 2010年03月15日 06:51
很奇怪,这个台湾汉人竟然对汉语都搞不明白。吐蕃里的蕃只能读 BO,不能读FAN。因为汉语有很多字在做地名时是特定读音,和该字原音原意都没有关联的。不可能都城 TU FAN的音。比如,涡阳,不能读WO YANG等等。
外族人不明白这个,说TU FAN有侮辱的意思,汉人应该明白那只是个错误的读法而已。吐蕃明显是音译字,和回鹘,突厥,高句丽是一样的,本身没有意义。
另外请各族朋友注意,古代东亚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基本都会使用汉语作为媒介语言,特别是在和中原王朝交流的时候。这时候各民族在文书里都会选定自己名字的汉译方式。比如回鹘,高丽等都是人家自己选的汉字译名。吐蕃也可能是自己翻译的吧。甚至匈奴这个名字也在匈奴自己写给汉朝的书信里面使用。
藏族人想要搞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一步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才好。靠幻想和传说是构建不了民族史的。
外族人不明白这个,说TU FAN有侮辱的意思,汉人应该明白那只是个错误的读法而已。吐蕃明显是音译字,和回鹘,突厥,高句丽是一样的,本身没有意义。
另外请各族朋友注意,古代东亚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基本都会使用汉语作为媒介语言,特别是在和中原王朝交流的时候。这时候各民族在文书里都会选定自己名字的汉译方式。比如回鹘,高丽等都是人家自己选的汉字译名。吐蕃也可能是自己翻译的吧。甚至匈奴这个名字也在匈奴自己写给汉朝的书信里面使用。
藏族人想要搞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一步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才好。靠幻想和传说是构建不了民族史的。
Posted by 不染 at 2010年03月15日 18:16
顺子说的汉人被称为黑衣族,我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如果属实,原因应该不是你说那个。汉人平民是不穿黑色衣服的,平民基本不穿有颜色的衣服,顶多是燃料比较便宜的蓝色衣服。。。
但是汉王大礼服是黑色的,从周朝一直到明朝,中原天子的大礼服都是黑色为主调。可能跟这个有关。
不过如果属实,原因应该不是你说那个。汉人平民是不穿黑色衣服的,平民基本不穿有颜色的衣服,顶多是燃料比较便宜的蓝色衣服。。。
但是汉王大礼服是黑色的,从周朝一直到明朝,中原天子的大礼服都是黑色为主调。可能跟这个有关。
Posted by 不染 at 2010年03月15日 18:20
藏族人叫自己什么对别人很重要吗? 我们作为外族人根本就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讨论本身就是对人家文化的不礼貌。像博主这样胡乱找一堆似是而非的资料贴出来,我不是藏族人,看了都很生气。
藏族人希望自己在汉语里叫什么,就可以叫什么,这是很正常的。自古也都是这样的,韩国不才把汉语里的汉城改名首尔吗?这是人家内部的事情。
在藏族人决定更换汉译名之前,作为汉族人还是尊重现状最为合理合礼。因为,即便流亡政府那边,目前也没有更改汉译名的法案啊。
乱改别人名字实在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台湾汉人们要注意啊。
藏族人希望自己在汉语里叫什么,就可以叫什么,这是很正常的。自古也都是这样的,韩国不才把汉语里的汉城改名首尔吗?这是人家内部的事情。
在藏族人决定更换汉译名之前,作为汉族人还是尊重现状最为合理合礼。因为,即便流亡政府那边,目前也没有更改汉译名的法案啊。
乱改别人名字实在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台湾汉人们要注意啊。
Posted by 不染 at 2010年03月15日 18:27
你好,懸鉤子:
謝謝你收集了這麼多的資料,詳細的讓我了解了「圖博」這個最近常看到的詞所代表的意義。想信你的努力會在很多人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不過在留言中很多訪客的對話中我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議題。
就是「漢人」這個詞彙。可能我從小的生活環境資訊比較少、比較沒有刺激的影響,我很想了解你對「漢」這個字的看法。
「中國大陸」與「台灣」這個概念對我來講我是明白的,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系統在運轉著,並且還有是兩個沒什麼相容性的系統!
可是「漢」,以我從小到大的概念中,他應該是一個民族的代稱。
「名族」與「國家」是不同的吧?可以請懸鉤子讓我了解你的看法嗎?也歡迎各位訪客分享^^ 不過可以麻煩各位用email嗎?因為這樣比較不會lost掉訊息
努力的大學生
謝謝你收集了這麼多的資料,詳細的讓我了解了「圖博」這個最近常看到的詞所代表的意義。想信你的努力會在很多人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不過在留言中很多訪客的對話中我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議題。
就是「漢人」這個詞彙。可能我從小的生活環境資訊比較少、比較沒有刺激的影響,我很想了解你對「漢」這個字的看法。
「中國大陸」與「台灣」這個概念對我來講我是明白的,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系統在運轉著,並且還有是兩個沒什麼相容性的系統!
可是「漢」,以我從小到大的概念中,他應該是一個民族的代稱。
「名族」與「國家」是不同的吧?可以請懸鉤子讓我了解你的看法嗎?也歡迎各位訪客分享^^ 不過可以麻煩各位用email嗎?因為這樣比較不會lost掉訊息
努力的大學生
Posted by 台灣的大學生 at 2010年04月12日 01:13
發現打在email欄位中的 address會不見耶!
歡迎大家寄到 u96001069@cc.kmu.edu.tw 分享大家的想法!謝謝
歡迎大家寄到 u96001069@cc.kmu.edu.tw 分享大家的想法!謝謝
Posted by 台灣大學生 at 2010年04月12日 01:31
圖伯特 = Tibet
1、这源自于Bodpa对自己的称呼,与英文的称呼没有冲突。
2、图 是个修饰词如大韩民国的“大”,英文里的 Great一样没有冲突。
3、博 是Bodpa(Tibetan) 对自己的国土和国民的称呼,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过。
4、特 是源自"Bod"一词中的"d",是个完整的标准发音。图博特文字(Tibetan words) 是个拼写式的文字,如果音译成汉语往往就会造成遗漏后加字母的发音,所以需要两个汉字的和音才能发完整的一个Tibetan words(图博特文字)。
5、 以上理由,让我们使用 Tibet 图博特 比较准确和合理。
1、这源自于Bodpa对自己的称呼,与英文的称呼没有冲突。
2、图 是个修饰词如大韩民国的“大”,英文里的 Great一样没有冲突。
3、博 是Bodpa(Tibetan) 对自己的国土和国民的称呼,从古到今没有变化过。
4、特 是源自"Bod"一词中的"d",是个完整的标准发音。图博特文字(Tibetan words) 是个拼写式的文字,如果音译成汉语往往就会造成遗漏后加字母的发音,所以需要两个汉字的和音才能发完整的一个Tibetan words(图博特文字)。
5、 以上理由,让我们使用 Tibet 图博特 比较准确和合理。
Posted by 更度藏颇 at 2010年04月19日 07:33
台灣的大學生大大,
我想您要問的,是台灣人與漢人有什麼不同。台灣人指的是台灣歷史五百年的摶成,融合了原住民族,客家,福佬等等。誰知道我的血液裏有沒有原住民?
在政治經驗上,台灣曾經經歷過荷蘭,日本的統治,更與中國大陸不屬於命運的共同體。我想這是您已經指出來的。
當然,您如果要認為我也是漢人,我也會大體上同意,我對漢文化深有瞭解,然而日本的文化,是否有一部份也在我們的土地上留下痕跡?
感謝更度藏頗的留言。
這樣又更明白,為什麼要採用圖伯特的理由。
我想您要問的,是台灣人與漢人有什麼不同。台灣人指的是台灣歷史五百年的摶成,融合了原住民族,客家,福佬等等。誰知道我的血液裏有沒有原住民?
在政治經驗上,台灣曾經經歷過荷蘭,日本的統治,更與中國大陸不屬於命運的共同體。我想這是您已經指出來的。
當然,您如果要認為我也是漢人,我也會大體上同意,我對漢文化深有瞭解,然而日本的文化,是否有一部份也在我們的土地上留下痕跡?
感謝更度藏頗的留言。
這樣又更明白,為什麼要採用圖伯特的理由。
Posted by rosaceae at 2010年04月30日 20:46
はじめまして☆
素敵なサイトですね^^応援してますよ♪
素敵なサイトですね^^応援してますよ♪
Posted by mixi at 2010年05月30日 14:55
呼吁达瓦才仁不要跟着中国大汉民族主义者们的屁股转!
Posted by 丹增,托马斯 at 2010年09月15日 13:02
@不染
吐蕃当然是念tǔfān,有唐诗为证:
沉谋藏未露,邻境帖无喧。青冢骄回鹘,萧关陷吐蕃
吐蕃当然是念tǔfān,有唐诗为证:
沉谋藏未露,邻境帖无喧。青冢骄回鹘,萧关陷吐蕃
Posted by minus273 at 2010年10月24日 19:01
搞笑,你以为古人不会念白字?
Posted by 大博 at 2010年11月01日 14:30
达娃菜人和Herder,还有那些无比牛B地说该用“西藏”这个名字的人,头壳是被门夹过还是怎样?那些中共五毛们和国民党的五块们爱怎么吠就怎么吠,他们在赚钱养家糊口,要理解,可你个牲口跟他们瞎凑什么热闹?“西藏”是共产党和国民党起的名字,这么听他们的话,滚回去作你的中国西藏人,真是见了鬼了。
Posted by 图博特人-百丹 at 2011年03月29日 00:43
懸鉤子,你的困扰我完全可以理解,可没必要向达娃菜人请教呀?中文方面有中文底子深厚的唯色,英文方面专家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虽没见过他,可看他写的那本书时让人血脉膨胀,谁会想到他这么愚昧。
你自己的书,当然凭自己的意愿选词,我不建议,也不评论,不论用什么名字,你的正义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只是这些强烈要求用“西藏”的同胞太可气了,境内的同胞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向世人表达图博特独特的文化,摆脱中国的阴影,这些境外的,享受着民主自由的同胞可好,处处倒着干!
虽没见过他,可看他写的那本书时让人血脉膨胀,谁会想到他这么愚昧。
你自己的书,当然凭自己的意愿选词,我不建议,也不评论,不论用什么名字,你的正义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只是这些强烈要求用“西藏”的同胞太可气了,境内的同胞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向世人表达图博特独特的文化,摆脱中国的阴影,这些境外的,享受着民主自由的同胞可好,处处倒着干!
Posted by 图博特人-百丹 at 2011年03月29日 01:05